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炎夏暑邪易伤心 养生宜少睡戒怒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7-11-10 阅读: 779次

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夏季要养生,就该好好互助心脏,顺应夏季的特性,人们宜少睡多活动,保持积极心态能避免大怒、烦躁带来的脑中风、胸痹等。在饮食方面适宜苦酸原则,可以护胃,夏季还要记得适当的运动,冬病夏治,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小编和大家一起学习夏季隐藏在人体的健康秘密。

夏季心主令

人的生命与自然界万物及天地,存在着相同的运动节律。生物的生长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对人体而言,在春夏季就生机活跃,在秋冬季则处于低落状态。

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夏季是心主令之时,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临床上,凡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等,在高温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至导致死亡。夏季,心的功能表现最为充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心与精神有关

夏季出生者多外向 从西医学角度说,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情感、情绪等皆由大脑所主,但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所认识的人体,并非单纯依靠解剖手段,取象比类也是重要方法,比如把心比为君主,认为心不仅主宰全身肺腑的功能,也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

在夏季,自然界的阳气盛大到极点,植物枝繁叶茂,人也有面色红润、汗出增多、性情活泼的征象;在人体内,夏季的脉象一般比其他季节来的浮而偏洪,各种阳虚寒盛的患者如有肢体关节疼痛、痛经、胃脘疼痛等症,到了夏季病情会有好转。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性格外向、活泼爱动、思维敏捷、情感外露;冬季出生的人,则多偏于内向性格、思维缜密,因为冬季是主“藏”的季节。

心主血脉运行

观面色知心气足否人体血脉系统的功能活动由心主持,要了解血脉的功能状态,医生可以摸脉,也可以观察面色。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面部是血脉最丰富的部位,“三百六十五络皆上注于面”。心气充足、心功能强的人,一般面色红润;心气虚的人,就会面色苍白;心血淤阻的人,面部两颧暗红。

心开窍于舌

舌尖红是心火盛 五脏在体表都有开窍的部位,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的部位则是舌。临床上,我们往往会说,舌尖红是心火盛,舌质淡是心血不足。如果舌体僵硬,多是痰浊蒙蔽心窍,是心主神志异常的表现。

心主喜

过度喜乐伤心 在《说岳全传》里,抗金英雄牛皋经过几十年较量擒获了金兀术,大笑而死,范进中举的故事更是为人知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医认为,喜、怒、悲、忧、恐五志中,喜是由心所主。心气足的人,往往情绪愉快;但过度喜乐,也伤及心气,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神志失常、心气闭阻而亡。

少睡多出汗 熬过最难养生天

夏季是一年中生物长的季节,我们也要顺应这种特性,促进人体阳气的长养和发散,做到以下几点:

少睡

夏季万物茂盛,按照自然属性,人也应该少睡觉、多活动,以促阳气的长养。但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困倦,很多人都有越睡越疲惫的感觉,这其实是阳气和心气被抑制的表现。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夏天昼长夜短,人体的阳气总处于发散状态,午时为阳气最盛时,其发散状态更强。体质偏弱者,尤其是心阳虚、容易心悸胸闷的人,极易在午时出现不适。调整的方法是适度午睡,缓解阳气的过度发散,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佳。

戒怒

暑热季节,人体消耗大,容易烦躁,大怒可使阳气上逆于心胸、头面部,出现脑中风、胸痹等危重症状。高温湿热天里,人们会因气津外泄而倦怠,抑制人体的气血,而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使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清淡

夏季心气盛而肾气虚,应在饮食上减少入心之苦味,增加入肾之辛味。苦味主沉降,不利于阳气的发散。辛味主升散,与阳气发散的状态吻合。有人主张夏季多食用苦瓜,以清热解暑。但过食苦瓜会使阳气受伤,阳虚者尤其不要将苦瓜作为主要蔬菜;同时,也不应食用太多大温大热的食物,诸如牛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否则会导致阳热过盛。另一方面,由于夏季阳气偏于表,胃肠的阳气并不足,容易导致胃部胀满、腹泻等。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一则暑热外蒸,一则腹内阴冷,饮食稍有不慎,极易患病。

出汗

保持一定程度的汗出,是夏季养阳的体现。热天,汗孔处于开泄状态,纳凉不慎,容易导致寒邪内侵。现在的人们离不开空调,从外面暴晒后进入过凉的室内,轻则出现外感寒邪的感冒,重则肩背、肢体关节疼痛不已,女性还会出现经期紊乱。人体阳气如不能正常发泄,逐渐会形成阳虚体质,罹患各种慢性病。

运动

许多热爱运动的人,入夏后就渐渐停止了。其实,运动能产生阳热之气,汗出也有发散阳气的作用,夏季进行适度运动非常有必要。

警惕暑湿寒 风寒感冒不少见

夏季的外邪最为复杂,可表现为暑、湿、寒三种邪气分别伤人,常见的疾病有:

1.中暑症

中暑症为夏季正邪侵入所致。在阳光下暴晒;高温、高湿天,人的汗蒸发困难;出汗过多,身体里水和盐分大量排出,水盐代谢紊乱;或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人们就会表现出头晕、大汗淋漓、突然晕倒甚至神志丧失等症状。

防治措施:患者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后,应立即将其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让其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一般而言,患者的不适会很快缓解。

2.热伤风

夏季,风寒感冒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人体出汗多,肌表汗孔均处于开泄状态,如果冷水洗浴、露天夜宿或在空调房间滞留太久,就会受寒而引起风寒感冒,中医叫“阴暑症”,俗称热伤风。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发热,同时又汗流浃背,有的还恶心、呕吐、腹泻。患者常不能迅速康复,尤其是老人儿童容易转为其他病。

防治措施:除避免以上导致风寒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外,夏日感冒后,可饮用香薷饮。原料为:香薷15克,白扁豆30克,厚朴10克。香薷能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尤其适合夏天感寒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呕吐、腹泻等症。

3.腹泻

夏季是腹泻最易发生的季节,其原因一则由于贪食冷饮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的泄泻;一则由于暑湿过盛,湿邪外侵,困遏脾气,导致湿浊内盛的泄泻。夏季腹泻的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厌食、腹部胀满等胃肠道症状。有的患者一到夏季就发病,成了习惯性病症,故被称为“苦夏”。

预防措施:饮食清淡,避免食用鱼肉。可服用藿香正气散、去暑丸等,此外,每天用鲜香薷、佩兰、飞滑石各10克,炒谷麦芽各30克,甘草6克,水煎代茶饮,有一定预防作用。

4.皮肤疮痈

《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疮痈类的产生与暑热火邪最为密切。火热之邪侵入人体,腐败血肉,导致疮痒的产生。如果热毒不能控制,易导致热毒四溢的病变。从西医角度说,就是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甚至肾功能损伤。

预防措施:若发生疖病,疼痛显着并伴有发热,应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平时可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注意不要食用海鲜、牛羊鹅肉、麻辣食品。

5.心脏类疾病

我们知道,夏季养生不当,最容易伤及心气。心气虚衰,可有心悸、气短、汗出、头晕等症状,对心脏病患者危害极大。

预防措施:素有心脏病的人,到了夏季要避暑热,同时按时服药,不可大意。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炎夏暑邪易伤心 养生宜少睡戒怒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jiankang/yangsheng/25134.html

若悠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