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教,精英不讲,坎儿还得自己过
回顾自己职业生涯,已经有整整八年的历史了。八年时间,在人生旅途中不算短也不算长,但足以成就一些事情,毁掉一些事情。八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抗战取得胜利所花的时间,是美国赢得独立战争所用的周期,可以支撑读两个本科专业,也可以支撑一个人脱胎换骨炼就高手。可这八年对于我来说,充满了太多的痛苦、彷徨、奇遇和收获。以前看到某些传奇故事,老是感觉胡编乱造,不太真实,人生不会那么复杂。想想自己来时路,终于体会到,现实往往比传奇故事更有传奇色彩。感谢这个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伟大时代,你给了我太多的养分。
一、世家精英扎堆的密码
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这些概念在媒体上到处充斥着,似乎成了社会不公的一个脚注。在平民百姓当中,也广为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朴素说法,并在某种程度被奉为真理,似乎也有太多的案例可以验证。这是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吗?!我还真的探究过这个问题,查阅过相当多的资料,看过很多人的家谱。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富七代”、“官八代”、“穷九代”的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并不鲜见。在我国,多少代都出过国家栋梁、学界泰斗,或者商界奇才的家族,就有闻喜的裴家、龙川的胡家、旌德的江家、绍兴的俞家、湘乡的曾家。在西方近现代,名气比较大的世家,就有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肯尼迪、罗斯福、肯尼迪、布什。而日本数百年的商业史中,这样的家族似乎更多,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就有三井、住友、岩崎、安田、小泉。
这些世代辉煌的家族我们暂且不说。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精英子女成为精英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平头百姓。北方广大农村中有种可能并不是很精确的说法,讲的是地主世家的后代,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整体上的发展情况要远远好于贫下中农的后代。最近几年,媒体上报道过一个现象,就是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本科入学新生,家庭出身良好者的比例逐年升高。好事者还做了一项统计,并粗略发现,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当中,大多数精英的家庭背景,都还不错。我在此特别声明一下,我并不认同“血统论”和“精英论”,并不认为人类在生理和智商上存在多大差异。而旨在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去探究此类现象背后隐藏的密码。
面对这种现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人脉,还有人会想到风水。家族枝繁叶茂、相互联姻,从而使得人脉资源较为强大,当然是其中重要原因,但光靠这个还不足以确保家族长盛不衰、英才济济,而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而至于风水一说,流传甚广,谬误甚多,缺乏科学依据,不足为凭。至少靠我目前的智商,还是理解不了这个东西。这些年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大量查阅资料,并跟一些前辈和大师探讨过。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其实这并不复杂,就是他们有一套更加切合实际,由理念、习惯和方法组成的模式,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套系统的东西,在世家和精英圈子当中,有着一定的传承,并成为了一种常识。而普罗大众,恰恰对此知之甚少,一些理念似是而非,某些习惯令人生厌,很多方法不得要领。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情况下,切合实际并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理念、习惯和方法,是个完整的体系,而错误和荒谬的理念、习惯和方法,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信息鸿沟。一些有助于你事业长足发展的道理,有人中学时代就明白,有人上大学之时开始知道,有人毕业五年内懂了,有人到了三四十岁才领悟到,有人五六十岁还是懵懵懂懂。悟道不分先后,但悟的晚了,会丧失太多机会,也许只能向儿孙讲讲了。可是这也并不现实,因为你没有成功过,成王败寇,儿孙很有可能既不听也不信。如果在年轻之时,有人能够系统向我们传授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成功背后有序可循
对于世家子弟和精英子女,适合事业发展的一些东西,可能不需要刻意去教,从小目濡耳染就懂了。特别的家族,可能还会把人生经验,整理成书世代相传。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家书”、“家训”,也只是这种传承体系中最为表象的形式,更多有价值的,事实上仍处于秘传状态之中。我是出生于“九代穷”的农家子弟,虽然一路走来,也曾读过重点大学,在一些还算不错的单位干过。但适合事业和人生发展的很多道理,无处可学、无人能教,自己天资平庸,甚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还有此类系统的知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吃了太多苦头,别人吃一堑长一智,而我则是吃十堑长一智。当然也有好心人看你可怜,偶尔蜻蜓点水般点你一下,也就仅此而已。一则你一下领悟不了,二则也不成系统,基本于事无补。
实在是太害怕失败了,尤其是害怕一辈子都那样下去,也不愿意接受命运安排。自己就不断梳理以往的每一个细节,拼命琢磨周围亲友老乡们的经历,找命运比较曲折人物的传记来看,并对自己以往的一些观念进行系统反思。终于开始慢慢突围,步入了良性循环,领悟的东西越来越多,领悟的速度越来越快,算是暂先稳住了脚跟。回顾一下,非常后怕。在悟道的过程中,我所有的想法都做了记录,本书内容也是我这八年来“滚动式悟道”的提炼和总结。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我自己还是严肃的、认真的,可能也属于敝帚自珍吧。
每每看到家庭出身非常普通的朋友们,仍然像我当年一样,被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误导着,在泥淖中痛苦挣扎,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也许同类,或者是曾经的同类之间,更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于是就有了一个想法,把自己的阶段性人生经验和体会,梳理成书公开出版,与更多的人分享,给仍处于迷惘之中的、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奋斗者们,带来一点点启发。本来打算准备地更充分一些,等我退休之后再行总结,但看到太多缺乏职业生涯发展常识的朋友,实在于心不忍,先把目前已经领悟到的公开出来,变成社会公共资源。
三、自己的责任归自己
一个失败的事业,会拖累一个家庭;太多失败的事业,会危害到整个社会,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低端岗位,20~50岁之间的人们在拼命竞争着,而在非常多的城市,企业招聘要求稍微高一些,就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令企业主非常头疼。很多企业由于人才缺乏,难以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隐藏着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的现象,我国过多的劳动者,能力结构和职场竞争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升。
这就造成了就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20~50岁各个年龄段,都不同程度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端劳动力,又较为匮乏,而这本应该是35~50岁之间劳动力,应当承担起来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也应该是向社会承担的一项责任,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个义务。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也不能完全怪我们的劳动者。毕竟近30多年来,我国处于千年未有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快速转型。“全球化”、“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信息化”,是本次转型的重要特征。由于转型太快,很多东西我们都来不及反应,来不及准备,太出乎我们的想象和预料了。反映在个人事业发展方面,就是太多的人难以发展出,与现代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系统的职场意识和职业理念。最终导致我国事业出现障碍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这是社会转型的代价,但我还是希望这种代价不要继续下去。
不管以往如何,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经济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努力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的事业发展“理念、习惯和方法”,大大提高自己事业成功的概率。我在此也只能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我自己的体系也只是一个基础,一家之言。更多的事情,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从自我做起,救赎自己,造福社会。精彩人生,美好前景,永远不是别人给出来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套用一句老话,“自救者天救之”。
四、事业成功之全程管理
事业成功,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应该引入全程式的管理。对于出身世家和精英家庭的朋友们,也应该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使原有已经比较切合实际的理念、习惯和方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升级,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谈到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两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希望能给朋友们更多的启发,和人生感悟。H先生,1987年从某重点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省级重点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员一直做到常务副校长,副处级待遇。虽然事业上发展的顺风顺水,但他骨子里仍是传统文人,看不惯官场的很多事情,疲于应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终于在工作了18年之后,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帮一个从事化工贸易的朋友打理公司。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了他朋友这家公司之后,他在行政副总、销售副总等位置上都呆过,业绩非常突出,项目营收在五年内翻了十倍。从收入层面来讲,H先生这几年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下半年,老板在不同的场合,向他传递一个信息,说帮人帮几年走上正规就行了,不能老是帮人,最终还是要自己干的,暗示要他主动辞职。这位老哥也是实在人,明白了朋友的意思,尽管不想走,还是于2011年春节过后递交了辞职报告。朋友给了他5万元的辞职补偿金,并顺便签订了同业禁止协议。
辞职之后,H先生回到自己原来的城市发展。此时手中只有30万现金,一套房子,儿子还在上大学。每天的任务就是找项目,先后考察过餐饮、酒吧、麻将桌、净水机等众多项目。但由于不太懂行、合伙人放弃和合资条件太苛刻等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型。有次我们在网上遇到,他就请教我选择什么项目合适一些。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了几个方向,一是做化工贸易,代理产品可以跟前东家差异化;二是做中学生补课班,毕竟是老本行,自己在当地有一定名气,拥有很多资源,成功概率相当大;三是做餐饮连锁,自创品牌,虽然没有接触过,但这毕竟是未来十年最有可能出现高速增长,诞生财富传奇的领域,做上几年也就熟了;四是可以回到原学校当一个普通老师,毕竟原来的人脉还在那里摆着,自己教学水平了得,真的想回去还是能行得通的。
但他这几条路都不想走。选择化工贸易,他朋友不乐意,自己上游没有好的货源,资金也不是太充足。办补课班,或者回去当老师,他说实在不想干这行了,而且在面子上也过不去。做餐饮呢,他又感觉自己不懂行,而且这行竞争激烈,赢得起赔不起。说还想找短平快的行当来做。我们交流好几天,我的建议很明确,第一、自己熟悉的行业,容易切入并且成功概率很大,或者选择潜在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成长领域;第二、30万左右的资金,经不起折腾,短平快的项目看上去很美,但不适合他这样的人去做,很多领域太不懂行,这点钱可能还没怎么做就光了;第三、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做,而是客观上必须那么做,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别无选择,在生存面前其他神马一切都是浮云。
另外我对他讲,太缺乏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两次轻易辞职,造就了他现在异常被动的境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比起体制内,外面的世界更残酷,直接就是“丛林法则”,你连体制内的人际关系都适应不了,还敢在江湖上闯?!更何况当时发展的并不错。如果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选择下海,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一个选择。他后来想了想,也认同我这种说法。
一旦到了体制外,就不要再幻想稳定,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积累和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与各种资源,做好应变的准备。真的有所准备,你朋友出于利益考虑,不一定会赶你走;即使走了你到同行还是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完全可以自己另起炉灶,走上真正的经商之路。退一万步来讲,你们毕竟不是简单的老板和雇员关系,还是多少年的朋友,他不可能很粗暴直接赶你走,你再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作为过渡,准备一下退路,还是可以的。没有必要人家都没说你几次,你就匆匆忙忙辞职了。也不要怪你朋友无情,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掺杂着太多的利害关系,只是你对这些东西没有深入去想,犯了职场中的大忌。他又表示同意我的看法。
五、跨国金领的低级错误
接着讲的这个案例,更具有代表性,主角属于我们普通人眼里非常典型的金领。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他从幼儿园到高中,上的都是当地重点学校。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某一流大学理工科专业毕业后,直接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利坚名校。特别强调一下,不是方鸿渐和唐骏那类学校,也绝非他们的校友。接下来几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路凯歌,拿的是全额奖学金。拿到博士文凭之后,凭着自己非常卓越的表现,顺利在美国一个细分领域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尽管小伙子变成了半截老头,但职位也从基层技术员发展到了技术总监。在留美人员当中,基本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到此为止,他的人生一直还是如鱼得水,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极致,堪称国人眼中的一个典范。但不妙之事才刚要开始。2005年前后,他服务的公司被美国较大领域发展的同行所收购。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还是可以继续留下来,一直干到退休,当然也不排除在集团内部继续升迁的可能。这时同行另外一家公司,通过猎头来挖他,出任CEO一职。但作为“空降兵”的他,难以摆平平台内部关系,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离职。
其后的几年内,他又陆陆续续换了很多公司,职位基本上总监和总经理之间摆动,年薪有高有低,遗憾的是总是长久不了,每家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回过头来再看,跳的公司实力越来越差,自己失败案例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不好找,现在他本人都很茫然,不知道要走到何处去,何时是一个尽头。当然发展到他那种地步,即使再差也要比我们普通人强得多,而且现在基本也是“不差钱”的主。但对于追求成就感的他,需求已经跟我们平头百姓大不一样,心灵的归宿显得更为重要。
也许很多朋友就纳闷儿了。倘若论智商、行业经验、实力和能力,他都不存在问题。但为什么这几年会出现如此状况,竟然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其实这还要回到职业生涯管理课题中来。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这位朋友,职业经历的几个重要特征。一、从幼儿园到美国本土企业总监,一路下来基本顺风顺水,顺利到了几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二、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十五年,期间没有任何跳槽经验,没有其他企业工作背景;三、在跳槽担任CEO之前,一直都是技术口上历练,缺乏实际的运营部门工作经验。
其实,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几十年来发展的过于顺利,他自我认同度非常高,感觉天底下没有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跳槽之前很难对新岗位的风险和各类状况做一个恰当的评估,基本不考虑适合不适合自己,也不考虑新东家给他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当一个搅屎棒还是砍刀,或者干脆直接定位就是牺牲品。这个位置很可能就是一个“陷阱岗位”。对于有过数次跳槽经验的人来说,这基本就是常识,走马上任之前肯定是要进行综合评估的,不会轻易中招。但对于他来说,一是过分自信,将自己的能力在想象中放大,二是缺乏“跳槽管理”意识,掉入陷马坑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每家公司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不能一样。他老东家是细分行业的老大,发展阶段、市场基础、资金实力和员工素质,都是同行所无法比拟的,如果简单照搬自己原有经验,往往很难行得通,因为基础条件不支撑你这么做。而且到了新的山寨,在未察明情况之前,不能乱动,如果动手早了,很容易将自己废掉。当年宋江上了梁山之后,还按兵不动了一段时间。如果他在运营岗上呆过几年,这个道理也基本是常识,可惜他缺乏这方面的历练。可能他遭受挫折之后一直也在反思,但结果并不对路,也可能是一旦恶性循环,再难回头,导致五六年来还是没有摆脱这个怪圈。
这也是此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一犯就是致命的。他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实际上在国内,类似的情况在大型国企、外企和民企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在总监这个层次上比较常见。他们一般都是从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空降到”圈内中小企业,出任总经理或者总监,有的是创业和运作新项目。表面上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有竞争力的待遇,实际上很容易牺牲掉,一个非常卓越的人才,慢慢在别人眼里退化成“垃圾”。这是比较高级的错误,普通白领们还没有机会犯得上。在此讲这个案例的意思是,无论你之前多优秀,一定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你还是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思维盲区。虚心、低调,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还是要请教过来人,甚至要多多不耻下问。否则只能如同《三枪拍案惊奇》中台词说的那样,马死的快(Mustdie)!
文/刘如江
一、世家精英扎堆的密码
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这些概念在媒体上到处充斥着,似乎成了社会不公的一个脚注。在平民百姓当中,也广为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朴素说法,并在某种程度被奉为真理,似乎也有太多的案例可以验证。这是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吗?!我还真的探究过这个问题,查阅过相当多的资料,看过很多人的家谱。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富七代”、“官八代”、“穷九代”的现象,在古今中外都并不鲜见。在我国,多少代都出过国家栋梁、学界泰斗,或者商界奇才的家族,就有闻喜的裴家、龙川的胡家、旌德的江家、绍兴的俞家、湘乡的曾家。在西方近现代,名气比较大的世家,就有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肯尼迪、罗斯福、肯尼迪、布什。而日本数百年的商业史中,这样的家族似乎更多,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就有三井、住友、岩崎、安田、小泉。
这些世代辉煌的家族我们暂且不说。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如果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精英子女成为精英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平头百姓。北方广大农村中有种可能并不是很精确的说法,讲的是地主世家的后代,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整体上的发展情况要远远好于贫下中农的后代。最近几年,媒体上报道过一个现象,就是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本科入学新生,家庭出身良好者的比例逐年升高。好事者还做了一项统计,并粗略发现,无论历史还是现实当中,大多数精英的家庭背景,都还不错。我在此特别声明一下,我并不认同“血统论”和“精英论”,并不认为人类在生理和智商上存在多大差异。而旨在以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去探究此类现象背后隐藏的密码。
面对这种现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人脉,还有人会想到风水。家族枝繁叶茂、相互联姻,从而使得人脉资源较为强大,当然是其中重要原因,但光靠这个还不足以确保家族长盛不衰、英才济济,而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而至于风水一说,流传甚广,谬误甚多,缺乏科学依据,不足为凭。至少靠我目前的智商,还是理解不了这个东西。这些年我一直在苦思冥想,大量查阅资料,并跟一些前辈和大师探讨过。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其实这并不复杂,就是他们有一套更加切合实际,由理念、习惯和方法组成的模式,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套系统的东西,在世家和精英圈子当中,有着一定的传承,并成为了一种常识。而普罗大众,恰恰对此知之甚少,一些理念似是而非,某些习惯令人生厌,很多方法不得要领。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情况下,切合实际并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理念、习惯和方法,是个完整的体系,而错误和荒谬的理念、习惯和方法,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信息鸿沟。一些有助于你事业长足发展的道理,有人中学时代就明白,有人上大学之时开始知道,有人毕业五年内懂了,有人到了三四十岁才领悟到,有人五六十岁还是懵懵懂懂。悟道不分先后,但悟的晚了,会丧失太多机会,也许只能向儿孙讲讲了。可是这也并不现实,因为你没有成功过,成王败寇,儿孙很有可能既不听也不信。如果在年轻之时,有人能够系统向我们传授这些东西,最起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成功背后有序可循
对于世家子弟和精英子女,适合事业发展的一些东西,可能不需要刻意去教,从小目濡耳染就懂了。特别的家族,可能还会把人生经验,整理成书世代相传。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家书”、“家训”,也只是这种传承体系中最为表象的形式,更多有价值的,事实上仍处于秘传状态之中。我是出生于“九代穷”的农家子弟,虽然一路走来,也曾读过重点大学,在一些还算不错的单位干过。但适合事业和人生发展的很多道理,无处可学、无人能教,自己天资平庸,甚至不明白世界上竟然还有此类系统的知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吃了太多苦头,别人吃一堑长一智,而我则是吃十堑长一智。当然也有好心人看你可怜,偶尔蜻蜓点水般点你一下,也就仅此而已。一则你一下领悟不了,二则也不成系统,基本于事无补。
实在是太害怕失败了,尤其是害怕一辈子都那样下去,也不愿意接受命运安排。自己就不断梳理以往的每一个细节,拼命琢磨周围亲友老乡们的经历,找命运比较曲折人物的传记来看,并对自己以往的一些观念进行系统反思。终于开始慢慢突围,步入了良性循环,领悟的东西越来越多,领悟的速度越来越快,算是暂先稳住了脚跟。回顾一下,非常后怕。在悟道的过程中,我所有的想法都做了记录,本书内容也是我这八年来“滚动式悟道”的提炼和总结。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我自己还是严肃的、认真的,可能也属于敝帚自珍吧。
每每看到家庭出身非常普通的朋友们,仍然像我当年一样,被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误导着,在泥淖中痛苦挣扎,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也许同类,或者是曾经的同类之间,更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于是就有了一个想法,把自己的阶段性人生经验和体会,梳理成书公开出版,与更多的人分享,给仍处于迷惘之中的、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奋斗者们,带来一点点启发。本来打算准备地更充分一些,等我退休之后再行总结,但看到太多缺乏职业生涯发展常识的朋友,实在于心不忍,先把目前已经领悟到的公开出来,变成社会公共资源。
三、自己的责任归自己
一个失败的事业,会拖累一个家庭;太多失败的事业,会危害到整个社会,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很多低端岗位,20~50岁之间的人们在拼命竞争着,而在非常多的城市,企业招聘要求稍微高一些,就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令企业主非常头疼。很多企业由于人才缺乏,难以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中隐藏着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的现象,我国过多的劳动者,能力结构和职场竞争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提升。
这就造成了就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20~50岁各个年龄段,都不同程度出现“就业难”,另一方面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端劳动力,又较为匮乏,而这本应该是35~50岁之间劳动力,应当承担起来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也应该是向社会承担的一项责任,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个义务。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也不能完全怪我们的劳动者。毕竟近30多年来,我国处于千年未有的转型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快速转型。“全球化”、“工业化”、“商业化”、“都市化”、“信息化”,是本次转型的重要特征。由于转型太快,很多东西我们都来不及反应,来不及准备,太出乎我们的想象和预料了。反映在个人事业发展方面,就是太多的人难以发展出,与现代工商业社会相适应的、系统的职场意识和职业理念。最终导致我国事业出现障碍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也许这是社会转型的代价,但我还是希望这种代价不要继续下去。
不管以往如何,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经济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努力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的事业发展“理念、习惯和方法”,大大提高自己事业成功的概率。我在此也只能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我自己的体系也只是一个基础,一家之言。更多的事情,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从自我做起,救赎自己,造福社会。精彩人生,美好前景,永远不是别人给出来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套用一句老话,“自救者天救之”。
四、事业成功之全程管理
事业成功,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应该引入全程式的管理。对于出身世家和精英家庭的朋友们,也应该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使原有已经比较切合实际的理念、习惯和方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升级,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谈到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两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希望能给朋友们更多的启发,和人生感悟。H先生,1987年从某重点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省级重点中学任教。从普通教员一直做到常务副校长,副处级待遇。虽然事业上发展的顺风顺水,但他骨子里仍是传统文人,看不惯官场的很多事情,疲于应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终于在工作了18年之后,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帮一个从事化工贸易的朋友打理公司。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了他朋友这家公司之后,他在行政副总、销售副总等位置上都呆过,业绩非常突出,项目营收在五年内翻了十倍。从收入层面来讲,H先生这几年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2010年下半年,老板在不同的场合,向他传递一个信息,说帮人帮几年走上正规就行了,不能老是帮人,最终还是要自己干的,暗示要他主动辞职。这位老哥也是实在人,明白了朋友的意思,尽管不想走,还是于2011年春节过后递交了辞职报告。朋友给了他5万元的辞职补偿金,并顺便签订了同业禁止协议。
辞职之后,H先生回到自己原来的城市发展。此时手中只有30万现金,一套房子,儿子还在上大学。每天的任务就是找项目,先后考察过餐饮、酒吧、麻将桌、净水机等众多项目。但由于不太懂行、合伙人放弃和合资条件太苛刻等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型。有次我们在网上遇到,他就请教我选择什么项目合适一些。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了几个方向,一是做化工贸易,代理产品可以跟前东家差异化;二是做中学生补课班,毕竟是老本行,自己在当地有一定名气,拥有很多资源,成功概率相当大;三是做餐饮连锁,自创品牌,虽然没有接触过,但这毕竟是未来十年最有可能出现高速增长,诞生财富传奇的领域,做上几年也就熟了;四是可以回到原学校当一个普通老师,毕竟原来的人脉还在那里摆着,自己教学水平了得,真的想回去还是能行得通的。
但他这几条路都不想走。选择化工贸易,他朋友不乐意,自己上游没有好的货源,资金也不是太充足。办补课班,或者回去当老师,他说实在不想干这行了,而且在面子上也过不去。做餐饮呢,他又感觉自己不懂行,而且这行竞争激烈,赢得起赔不起。说还想找短平快的行当来做。我们交流好几天,我的建议很明确,第一、自己熟悉的行业,容易切入并且成功概率很大,或者选择潜在的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成长领域;第二、30万左右的资金,经不起折腾,短平快的项目看上去很美,但不适合他这样的人去做,很多领域太不懂行,这点钱可能还没怎么做就光了;第三、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做,而是客观上必须那么做,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别无选择,在生存面前其他神马一切都是浮云。
另外我对他讲,太缺乏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两次轻易辞职,造就了他现在异常被动的境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比起体制内,外面的世界更残酷,直接就是“丛林法则”,你连体制内的人际关系都适应不了,还敢在江湖上闯?!更何况当时发展的并不错。如果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就选择下海,无疑是非常错误的一个选择。他后来想了想,也认同我这种说法。
一旦到了体制外,就不要再幻想稳定,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快速积累和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与各种资源,做好应变的准备。真的有所准备,你朋友出于利益考虑,不一定会赶你走;即使走了你到同行还是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完全可以自己另起炉灶,走上真正的经商之路。退一万步来讲,你们毕竟不是简单的老板和雇员关系,还是多少年的朋友,他不可能很粗暴直接赶你走,你再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作为过渡,准备一下退路,还是可以的。没有必要人家都没说你几次,你就匆匆忙忙辞职了。也不要怪你朋友无情,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掺杂着太多的利害关系,只是你对这些东西没有深入去想,犯了职场中的大忌。他又表示同意我的看法。
五、跨国金领的低级错误
接着讲的这个案例,更具有代表性,主角属于我们普通人眼里非常典型的金领。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他从幼儿园到高中,上的都是当地重点学校。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某一流大学理工科专业毕业后,直接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利坚名校。特别强调一下,不是方鸿渐和唐骏那类学校,也绝非他们的校友。接下来几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一路凯歌,拿的是全额奖学金。拿到博士文凭之后,凭着自己非常卓越的表现,顺利在美国一个细分领域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尽管小伙子变成了半截老头,但职位也从基层技术员发展到了技术总监。在留美人员当中,基本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到此为止,他的人生一直还是如鱼得水,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极致,堪称国人眼中的一个典范。但不妙之事才刚要开始。2005年前后,他服务的公司被美国较大领域发展的同行所收购。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还是可以继续留下来,一直干到退休,当然也不排除在集团内部继续升迁的可能。这时同行另外一家公司,通过猎头来挖他,出任CEO一职。但作为“空降兵”的他,难以摆平平台内部关系,不到一年时间就被迫离职。
其后的几年内,他又陆陆续续换了很多公司,职位基本上总监和总经理之间摆动,年薪有高有低,遗憾的是总是长久不了,每家都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回过头来再看,跳的公司实力越来越差,自己失败案例越来越多,工作也越来越不好找,现在他本人都很茫然,不知道要走到何处去,何时是一个尽头。当然发展到他那种地步,即使再差也要比我们普通人强得多,而且现在基本也是“不差钱”的主。但对于追求成就感的他,需求已经跟我们平头百姓大不一样,心灵的归宿显得更为重要。
也许很多朋友就纳闷儿了。倘若论智商、行业经验、实力和能力,他都不存在问题。但为什么这几年会出现如此状况,竟然陷入如此被动的境地?!其实这还要回到职业生涯管理课题中来。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这位朋友,职业经历的几个重要特征。一、从幼儿园到美国本土企业总监,一路下来基本顺风顺水,顺利到了几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二、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十五年,期间没有任何跳槽经验,没有其他企业工作背景;三、在跳槽担任CEO之前,一直都是技术口上历练,缺乏实际的运营部门工作经验。
其实,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几十年来发展的过于顺利,他自我认同度非常高,感觉天底下没有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跳槽之前很难对新岗位的风险和各类状况做一个恰当的评估,基本不考虑适合不适合自己,也不考虑新东家给他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当一个搅屎棒还是砍刀,或者干脆直接定位就是牺牲品。这个位置很可能就是一个“陷阱岗位”。对于有过数次跳槽经验的人来说,这基本就是常识,走马上任之前肯定是要进行综合评估的,不会轻易中招。但对于他来说,一是过分自信,将自己的能力在想象中放大,二是缺乏“跳槽管理”意识,掉入陷马坑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每家公司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适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不能一样。他老东家是细分行业的老大,发展阶段、市场基础、资金实力和员工素质,都是同行所无法比拟的,如果简单照搬自己原有经验,往往很难行得通,因为基础条件不支撑你这么做。而且到了新的山寨,在未察明情况之前,不能乱动,如果动手早了,很容易将自己废掉。当年宋江上了梁山之后,还按兵不动了一段时间。如果他在运营岗上呆过几年,这个道理也基本是常识,可惜他缺乏这方面的历练。可能他遭受挫折之后一直也在反思,但结果并不对路,也可能是一旦恶性循环,再难回头,导致五六年来还是没有摆脱这个怪圈。
这也是此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而且一犯就是致命的。他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实际上在国内,类似的情况在大型国企、外企和民企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在总监这个层次上比较常见。他们一般都是从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企业,“空降到”圈内中小企业,出任总经理或者总监,有的是创业和运作新项目。表面上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有竞争力的待遇,实际上很容易牺牲掉,一个非常卓越的人才,慢慢在别人眼里退化成“垃圾”。这是比较高级的错误,普通白领们还没有机会犯得上。在此讲这个案例的意思是,无论你之前多优秀,一定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你还是不可避免存在很多思维盲区。虚心、低调,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还是要请教过来人,甚至要多多不耻下问。否则只能如同《三枪拍案惊奇》中台词说的那样,马死的快(Mustdie)!
文/刘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