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四个月:对不起,我丢了初心
失业四个月:对不起,我丢了初心
1
今天6月份,我离开工作三年零1个月的银行,开始了失业的状态。离职那会儿,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去哪?我回答:没定,失业中。
我是如实回答,但大部分问的人看着样子都不信:怎么能没有下家就辞职呢?这不是裸辞吗?一定是故弄玄虚不肯说。
也不算裸辞,半裸吧:我以为下一份工作八九不离十了,在只差一二的情况下,我留出两三个月的gap,游游山、玩玩水、考考试、充充电,想想也是极好的。
只是,想着好,未必就能真的好。游山玩水、考试充电都做过了,可是八九不离十的工作却因为那还差的“一二”不能去了,于是乎,只能开始重新自己找工作的苦逼旅程。
2
我被问的第二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好好的工作,一言不合就离职?
银行多好啊!又是正式编制。许多人都羡慕不来呢。
换言之,把许多人羡慕不来的工作,坚决地辞掉,好像也蛮酷炫的?但我毕竟是个年龄四舍五入到三十的人了,还不至于单单为了出个风头就不要饭碗。
那离职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所有的工作,离开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干不下去。
也许是钱少、也许是环境不好、也许是人相处不来,但无论怎么说,就是“不合适”了。之前看过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忍耐力,要远远低于我们的父辈们:难以容忍不喜欢的人、难以容忍不幸福的婚姻、以及,难以容忍不合适的工作。
所以,在提了离职后,办手续的那一个月里,我某天晚上睡觉居然都把自己笑醒——要知道,在这之前,我经历好长一段时间低气压的状态,每天上下班,感觉自己就是行尸走肉:两眼涣散,目光呆滞;明明上班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网页、刷淘宝、接电话,即便有“正事”要做,也都是些不用动脑子的事务性工作,但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厌倦……当然,事后想想,我确实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冲动做了决定,我可以做一些转岗、换部门这些不那么极端的争取,而不是背水一战,一下子把自己的后路通通截断。
记得在香港读书,大学毕业将近那会儿,有人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回答:我就想当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下半句没说:上班时候做着不累的活,下班之后吃喝玩乐。
结果同学很直接:我看没戏,你就想普通,那人家公司凭什么选你不选别人?
我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没有找工作,去英国读了个研究生,逃避走向社会。
3
银行入职之后,在一线做了一年半的柜员,终于调到后台机关,过上了我当时“想要的生活”。没错,这就是我的初心,钱多、事儿少、不累。
但坏就坏在我太贪心,不知足。
每天做一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却看着往昔的同学,生活忙碌而精彩,我心生羡慕,却不愿付出。
放弃很容易,无需思考,谨小慎微地爱护一点儿稀薄的尊严,试图藏身某个中间地带。没错,我总是小心地躲在中间地带成长,逃避责任,惧怕竞争,却又始终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焦虑。最好不要亲自做选择,任时间的洪流与所谓无情的外力推动己身,似可稍减自责,也可有理由做无限喟叹。
有人说:没有人能那么理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赚那么多钱。
有人说:这份工作挺好的,最重要的是稳定。你是因为没有成家,等有了家庭、生了孩子,你就知道拥有自己的时间多重要了。
但一个念头萌生了,在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任何人规劝的理由都是浮云——至于有自己的时间生孩子养孩子什么的,作为一个死丁克,这真的跟我没什么卵关系。
然后,就辞了。
4
找工作的过程,看着很艰辛,配合着画面,大概可以放一首前面悲凉、后面励志的BGM。
6月的时候,还在失业状态,正好赶上28岁的生日。那天我面完试觉得不理想,走在回朋友的宿舍的路上。天已经黑了,我穿着制服高跟鞋,挂着残妆下了公交,才发现自己坐错站了,于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回去。仰望明月当空,顿时觉得此情此景很有画面感。活了28年,能耐不大、脾气不小,姿势没涨、毛病一身;没房、没车、没工作、没婚姻、没对象,好像不流露出点悲观厌世、着急上火的情绪,似乎也对不住社会的期许。
但不管是不是社会的期许,我也只能辜负了。我没觉得没有这些我多失败,为什么非得合该就有呢?说我乐观也不准确,反正就是没心没肺,不觉得状况有那么糟。毕竟实在不行,自己告诉自己:我还可以拼爹嘛!
问题是,拼爹的话就在爹面前没有话语权了。
因为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家里,没有收入,即便是在父母面前也是没有尊严的。家里开始催着相亲,横竖反正,立业,或者立室,总得有一样吧?反正在家里的城市,找份工作不成问题,安安心心地嫁人过日子还委屈着你了?
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要辞掉上一份工作呢?
我也纳闷,为什么两、三个月里,面试的工作人家都说不合适,难道我真的这么差劲?后来,我才渐渐摸出问题的所在:我申请的岗位不符。
我原来的工作定岗名字叫:产品经理。原来以为银行的各种经理,基本上没什么太大差别;但其实不是,尤其在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就要做产品创设。给的薪酬高,也是因为这个岗位基本就是核心岗位,像腾讯,一个QQ,就是产品经理负责的。至于我做的那些工作——天啊,也就一个岗位名称沾边儿。
记得我之前面过一家大公司的产品经理,HR面第一轮,她解释说,本来的团队经理有事来不了。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之后,她说:我觉得你不合适,而且,你要是想转岗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多读点书!
话说得不好听,不过也没什么错。虽然我也不爽,但没道理跟人家拍桌子。值得欣慰的是,她长得挺难看,也算是老天爷,提前给我报仇了吧。
5
后来,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长项,还有模有样的给出四个维度:喜欢、擅长、不喜欢、不擅长
还挺有模有样的!
有一个底线就是,擅长和喜欢,一定要得一个,不擅长不喜欢的工作坚决不去碰(讽刺的是,从银行离职的人员,在别的公司眼里就是带着资源的销售,我收到的职位邀请也基本都是销售类型的工作)。
喜欢但不擅长的工作:你光有一腔热情,说服不了招聘的人,没有人会拿钱来培养你的兴趣爱好。
擅长但不喜欢:从小到大认识我的人,不管是长辈还是同辈,十个里有八个都会对我说:你适合去当老师。毕竟从小到大的学霸经历,让我死磕书本、情商欠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只能当后路。
喜欢并擅长:我从2013年开始写网文,当时白天是柜员,晚上凭着情怀和强迫症更文5000字,虽然阅读量不怎么地,但好歹自己练了笔;2015年,我开始向学习理财的培训公司网站写公众号文章。我不确定,这类工作是不是真的能称得上“擅长”,但可以说的是,这份工作我有点喜欢,而且也收获到了一些肯定,所以暂且算是吧。
也许真的是时来运转,我更换了应聘岗位之后,一切居然意料之外的顺利:先是我之前一直写公众号的、上海的那家理财培训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他们想招聘运营策划,问我愿不愿意去做全职;紧接着,我收到了现在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地点在深圳科技园:一面、二面、终于,在听过了那么多次“不合适”之后,我听到了一句“挺合适”;然后HR面、谈薪酬,一气呵成,拿到了offer。
6
这四个月过得挺充实。跳出体制的围城之外,倒是看到了很多原本从来没想到的东西。
另外,找工作我还发现一个诀窍:熟人内推。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有熟人推荐通过概率要大得多。这也未必就不好,毕竟,内部人推荐经过了一层筛选,录用风险要小很多。
我没有牛到每家公司里面都有人,但是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我去各种社交网站查找想面试的公司,网站平台比如微博、知乎、豆瓣,然后找到这些带着公司title发帖或者回答问题的人,很容易就拿到邮箱或者微信,然后各种勾搭。
这里面有的人比较友善,帮我发了简历做了推荐,即使后来我没过,也确实是自己条件不够,在此谢过你们的帮助;
有的人比较高冷倨傲,没帮到我什么,带着探听消息的八卦欲,自我为中心地对我问东问西,还对我的情况指手画脚、动辄开始指导人生。我只能心里说句:关你屁事。
有的人也很友善,甚至是过于友善:即便我最后没被录取,他后续仍旧一直在询问我的近况,殷勤频繁,我几乎都以为他想泡我;但是看了对方朋友圈晒和女儿一起出行的照片,我姑且理解为,这是纯粹出于关心的人文关怀吧。
现在的我入职也有一段时间了,定岗就是我想做的新媒体运营,每天各种开脑洞做着启发创意的事。工作的环境很互联网,自如而且自在,就连周遭吃饭的环境也是。怎么说呢?就是一看附近的餐馆,就能知道是码农的势力范围:对待“吃”就是一个将就,面馆、快餐、食堂,完全不见什么沙拉、轻食、健康西餐,这些充满小资情怀的调调。秉着对“外面的饭菜”一贯的骄矜和挑剔,我有更好的理由自己带饭——健康,又省钱。
我依然维持着原来的作息:早上6点前起床,晚上10点半前睡觉,即便在家赋闲的四个月里,我早起的时间也没晚过7点半;健身运动、蔬菜水果,这些已是我的一部分。
晨型人,拥抱朝阳
另一个好习惯就是:理财。从之前上海的理财培训公司学习到的技能进行投资,这几个月账上赚的钱,差不多cover了原来两个月的工资,也算是弥补了部分失业的损失。
7
你究竟想要什么呢?
这是我这四个月以来一直问自己的问题。
我想进步,想实现个人价值,想享受城市的便利,想获得更多的认可。
沈阳、海口、上海、青岛、北京、广州、香港、丹麦、英国、深圳……从小到大,我跟着父母走,除了留学到香港和国外,国内这些城市我们都住过,也大部分都买过房子(当然后来都卖了)。换地方,换学校,光是初中,我就念了三所。我住过大城市,也住过小城市。大城市的人视野广阔,每日步履匆匆、奋勇拼搏;小城市的人按部就班,却也能安居一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但一直以来,我两者都羡慕,两者都想沾:看自己的生活两点一线、柴米油盐,看别人的生活永远绚烂多彩、如梦如烟;结果总是不能知足,永远的生活在别处。
好在,我最后终于做了取舍。记得那阵,深圳的一次面试没通过,我以为自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有感而发写了段文,发了朋友圈;生活也是个圈,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深圳。
如此,那就好好待着吧。
1
今天6月份,我离开工作三年零1个月的银行,开始了失业的状态。离职那会儿,被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去哪?我回答:没定,失业中。
我是如实回答,但大部分问的人看着样子都不信:怎么能没有下家就辞职呢?这不是裸辞吗?一定是故弄玄虚不肯说。
也不算裸辞,半裸吧:我以为下一份工作八九不离十了,在只差一二的情况下,我留出两三个月的gap,游游山、玩玩水、考考试、充充电,想想也是极好的。
只是,想着好,未必就能真的好。游山玩水、考试充电都做过了,可是八九不离十的工作却因为那还差的“一二”不能去了,于是乎,只能开始重新自己找工作的苦逼旅程。
2
我被问的第二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好好的工作,一言不合就离职?
银行多好啊!又是正式编制。许多人都羡慕不来呢。
换言之,把许多人羡慕不来的工作,坚决地辞掉,好像也蛮酷炫的?但我毕竟是个年龄四舍五入到三十的人了,还不至于单单为了出个风头就不要饭碗。
那离职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对于所有的工作,离开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干不下去。
也许是钱少、也许是环境不好、也许是人相处不来,但无论怎么说,就是“不合适”了。之前看过了一篇公众号文章,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忍耐力,要远远低于我们的父辈们:难以容忍不喜欢的人、难以容忍不幸福的婚姻、以及,难以容忍不合适的工作。
所以,在提了离职后,办手续的那一个月里,我某天晚上睡觉居然都把自己笑醒——要知道,在这之前,我经历好长一段时间低气压的状态,每天上下班,感觉自己就是行尸走肉:两眼涣散,目光呆滞;明明上班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网页、刷淘宝、接电话,即便有“正事”要做,也都是些不用动脑子的事务性工作,但就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厌倦……当然,事后想想,我确实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冲动做了决定,我可以做一些转岗、换部门这些不那么极端的争取,而不是背水一战,一下子把自己的后路通通截断。
记得在香港读书,大学毕业将近那会儿,有人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回答:我就想当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下半句没说:上班时候做着不累的活,下班之后吃喝玩乐。
结果同学很直接:我看没戏,你就想普通,那人家公司凭什么选你不选别人?
我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没有找工作,去英国读了个研究生,逃避走向社会。
3
银行入职之后,在一线做了一年半的柜员,终于调到后台机关,过上了我当时“想要的生活”。没错,这就是我的初心,钱多、事儿少、不累。
但坏就坏在我太贪心,不知足。
每天做一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却看着往昔的同学,生活忙碌而精彩,我心生羡慕,却不愿付出。
放弃很容易,无需思考,谨小慎微地爱护一点儿稀薄的尊严,试图藏身某个中间地带。没错,我总是小心地躲在中间地带成长,逃避责任,惧怕竞争,却又始终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焦虑。最好不要亲自做选择,任时间的洪流与所谓无情的外力推动己身,似可稍减自责,也可有理由做无限喟叹。
有人说:没有人能那么理想,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赚那么多钱。
有人说:这份工作挺好的,最重要的是稳定。你是因为没有成家,等有了家庭、生了孩子,你就知道拥有自己的时间多重要了。
但一个念头萌生了,在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任何人规劝的理由都是浮云——至于有自己的时间生孩子养孩子什么的,作为一个死丁克,这真的跟我没什么卵关系。
然后,就辞了。
4
找工作的过程,看着很艰辛,配合着画面,大概可以放一首前面悲凉、后面励志的BGM。
6月的时候,还在失业状态,正好赶上28岁的生日。那天我面完试觉得不理想,走在回朋友的宿舍的路上。天已经黑了,我穿着制服高跟鞋,挂着残妆下了公交,才发现自己坐错站了,于是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回去。仰望明月当空,顿时觉得此情此景很有画面感。活了28年,能耐不大、脾气不小,姿势没涨、毛病一身;没房、没车、没工作、没婚姻、没对象,好像不流露出点悲观厌世、着急上火的情绪,似乎也对不住社会的期许。
但不管是不是社会的期许,我也只能辜负了。我没觉得没有这些我多失败,为什么非得合该就有呢?说我乐观也不准确,反正就是没心没肺,不觉得状况有那么糟。毕竟实在不行,自己告诉自己:我还可以拼爹嘛!
问题是,拼爹的话就在爹面前没有话语权了。
因为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家里,没有收入,即便是在父母面前也是没有尊严的。家里开始催着相亲,横竖反正,立业,或者立室,总得有一样吧?反正在家里的城市,找份工作不成问题,安安心心地嫁人过日子还委屈着你了?
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要辞掉上一份工作呢?
我也纳闷,为什么两、三个月里,面试的工作人家都说不合适,难道我真的这么差劲?后来,我才渐渐摸出问题的所在:我申请的岗位不符。
我原来的工作定岗名字叫:产品经理。原来以为银行的各种经理,基本上没什么太大差别;但其实不是,尤其在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就要做产品创设。给的薪酬高,也是因为这个岗位基本就是核心岗位,像腾讯,一个QQ,就是产品经理负责的。至于我做的那些工作——天啊,也就一个岗位名称沾边儿。
记得我之前面过一家大公司的产品经理,HR面第一轮,她解释说,本来的团队经理有事来不了。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之后,她说:我觉得你不合适,而且,你要是想转岗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多读点书!
话说得不好听,不过也没什么错。虽然我也不爽,但没道理跟人家拍桌子。值得欣慰的是,她长得挺难看,也算是老天爷,提前给我报仇了吧。
5
后来,我认真梳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长项,还有模有样的给出四个维度:喜欢、擅长、不喜欢、不擅长
还挺有模有样的!
有一个底线就是,擅长和喜欢,一定要得一个,不擅长不喜欢的工作坚决不去碰(讽刺的是,从银行离职的人员,在别的公司眼里就是带着资源的销售,我收到的职位邀请也基本都是销售类型的工作)。
喜欢但不擅长的工作:你光有一腔热情,说服不了招聘的人,没有人会拿钱来培养你的兴趣爱好。
擅长但不喜欢:从小到大认识我的人,不管是长辈还是同辈,十个里有八个都会对我说:你适合去当老师。毕竟从小到大的学霸经历,让我死磕书本、情商欠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只能当后路。
喜欢并擅长:我从2013年开始写网文,当时白天是柜员,晚上凭着情怀和强迫症更文5000字,虽然阅读量不怎么地,但好歹自己练了笔;2015年,我开始向学习理财的培训公司网站写公众号文章。我不确定,这类工作是不是真的能称得上“擅长”,但可以说的是,这份工作我有点喜欢,而且也收获到了一些肯定,所以暂且算是吧。
也许真的是时来运转,我更换了应聘岗位之后,一切居然意料之外的顺利:先是我之前一直写公众号的、上海的那家理财培训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他们想招聘运营策划,问我愿不愿意去做全职;紧接着,我收到了现在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地点在深圳科技园:一面、二面、终于,在听过了那么多次“不合适”之后,我听到了一句“挺合适”;然后HR面、谈薪酬,一气呵成,拿到了offer。
6
这四个月过得挺充实。跳出体制的围城之外,倒是看到了很多原本从来没想到的东西。
另外,找工作我还发现一个诀窍:熟人内推。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有熟人推荐通过概率要大得多。这也未必就不好,毕竟,内部人推荐经过了一层筛选,录用风险要小很多。
我没有牛到每家公司里面都有人,但是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便利,我去各种社交网站查找想面试的公司,网站平台比如微博、知乎、豆瓣,然后找到这些带着公司title发帖或者回答问题的人,很容易就拿到邮箱或者微信,然后各种勾搭。
这里面有的人比较友善,帮我发了简历做了推荐,即使后来我没过,也确实是自己条件不够,在此谢过你们的帮助;
有的人比较高冷倨傲,没帮到我什么,带着探听消息的八卦欲,自我为中心地对我问东问西,还对我的情况指手画脚、动辄开始指导人生。我只能心里说句:关你屁事。
有的人也很友善,甚至是过于友善:即便我最后没被录取,他后续仍旧一直在询问我的近况,殷勤频繁,我几乎都以为他想泡我;但是看了对方朋友圈晒和女儿一起出行的照片,我姑且理解为,这是纯粹出于关心的人文关怀吧。
现在的我入职也有一段时间了,定岗就是我想做的新媒体运营,每天各种开脑洞做着启发创意的事。工作的环境很互联网,自如而且自在,就连周遭吃饭的环境也是。怎么说呢?就是一看附近的餐馆,就能知道是码农的势力范围:对待“吃”就是一个将就,面馆、快餐、食堂,完全不见什么沙拉、轻食、健康西餐,这些充满小资情怀的调调。秉着对“外面的饭菜”一贯的骄矜和挑剔,我有更好的理由自己带饭——健康,又省钱。
我依然维持着原来的作息:早上6点前起床,晚上10点半前睡觉,即便在家赋闲的四个月里,我早起的时间也没晚过7点半;健身运动、蔬菜水果,这些已是我的一部分。
晨型人,拥抱朝阳
另一个好习惯就是:理财。从之前上海的理财培训公司学习到的技能进行投资,这几个月账上赚的钱,差不多cover了原来两个月的工资,也算是弥补了部分失业的损失。
7
你究竟想要什么呢?
这是我这四个月以来一直问自己的问题。
我想进步,想实现个人价值,想享受城市的便利,想获得更多的认可。
沈阳、海口、上海、青岛、北京、广州、香港、丹麦、英国、深圳……从小到大,我跟着父母走,除了留学到香港和国外,国内这些城市我们都住过,也大部分都买过房子(当然后来都卖了)。换地方,换学校,光是初中,我就念了三所。我住过大城市,也住过小城市。大城市的人视野广阔,每日步履匆匆、奋勇拼搏;小城市的人按部就班,却也能安居一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但一直以来,我两者都羡慕,两者都想沾:看自己的生活两点一线、柴米油盐,看别人的生活永远绚烂多彩、如梦如烟;结果总是不能知足,永远的生活在别处。
好在,我最后终于做了取舍。记得那阵,深圳的一次面试没通过,我以为自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有感而发写了段文,发了朋友圈;生活也是个圈,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深圳。
如此,那就好好待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