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警示:家装“团购”有风险
近来,在购房、采购装修材料等大项支出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信奉“团结就是力量”,他们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组织起来,集体与商家讨价、维权,一时间,集体采购成了便宜、实惠的代名词。“团购”的结果虽然可能使消费者获得相应的折扣,但是,目前这种采购方式还是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商业行为,因没有良好的体制来保证,所以经常会出现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团购”是通过网上联系的,业主间的接触不多,几乎都是一面之交,因此购买队伍并不稳定。而“数量决定价格”,这是“团购”最重要的因素。商家对所达到的产品数量都有严格的折扣指标限制,如果装修业主对具体需要的建材数量不清楚,或是原本商量好的人数有所减少等,数字变了,折扣率也随之改变,组织者就得重新再谈判,商家给的价格也会再上扬,业主承受起来也就越困难。由于组织的松散性和随意性,一些商家也担心“团购”活动会扰乱分销商的价格体系,所以,谈了好长时间却最终难以成交的情况经常存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团购”的组织者对计划购买的装饰材料了解不多,在购买过程中没能让参与者得到实惠,有的是商家表面上给了折扣,但实际上却又巧立各种名目不予落实。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有一个采购散热器的案例就是这样,通过“团购”预定的散热器的确比同品牌产品的市场价便宜不少,但消费者拿到商品时才被告知这个价格不包括安装,而安装费却要比市场高出很多。结果一算账,“团购”花的钱反而更多了。 一般来说,参与集采的消费者先期对产品品质充分的信任,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折扣上,而忽视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认真考虑。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价格打折,品质和服务不打折,这才是“团购”的硬道理。另外,消费者还应该提防“团购”中的陷阱———商家作托。消费者对“团购”的热情及大宗的销量使商家看到有利可图,就开始找“托儿”充当发起人来操纵“团购”,从中牟利。 组织一次“团购”,除职业“团购”组织者外,更多的是业主义务组织大家,从网上组织报名开始,组织者要经历电话通知、数据统计、成立若干个产品分类负责小组、与商家谈判、收钱、交钱、和厂家签订预购合同,期间还得不少于两三次会议等过程。因为过程确实比较繁琐,担此重任的业主往往最后感到筋疲力尽,最后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本较高的标准。 面对方兴未艾的“团购”,消费者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不要一味地相信人数多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选择,在加入“团购”之前,先要对市场商品的品质、价格等做些了解,再去寻找自己适合的“团购”;要与正规的商家合作,要签完备的购买合同。总之,一切有了保证,才能给“团购”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