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日前对青岛5所高校800名本科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春期性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家庭和课堂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获得性教育的途径”,来自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比重甚微。
今天,很多家庭和学校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转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很少关注。那么,青春期性教育为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1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存在“禁区”
在家中,90%的父母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没跟孩子说过什么;在学校,它只是课本里一段“自己看”的知识
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曾发生一起少女杀婴案。一名17岁的高二女生,学习很优秀,掌握艰深的知识,却不懂身体的奥秘。她与一名男生走得很近,糊里糊涂地怀孕了,却不知情。因为冬衣的遮掩,家长和老师也没发现,只以为这个孩子发育太快了。她怀孕7个月时,一次上体育课,肚子剧痛,被同学送回家。那时父母还没下班。她独自一人生出孩子后,拧断脐带,把已经成活的早产儿扔出窗外,邻居发现死婴报了警。在人生的花季,她被判两年劳教。
10年过去了,该事件至今仍令人深思:这个孩子因无知付出沉重代价,可是谁为她的无知承担责任?
“我从哪里来?”童年时,孩子们大都打过一个好奇的问号。“你是捡来的。”父母的答案大多秉持“回避”。
进入青春期,性发育已是绕不开的话题。
“然而,谁告诉过孩子,你来月经了,证明你有了生殖能力;谁告诉过孩子,卵子排进输卵管,在什么情况下会跟精子结合;谁告诉过孩子,精子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身体的?”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陈一筠说,对于这些生理常识,家长往往讳莫如深,采取“鸵鸟态度”。调查发现,90%的家长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没跟孩子说过什么。
“结果,一些孩子对真相确实不知。”陈一筠痛心地说,“知道的话,她还有个预防,至少跟男生过从甚密时,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万一怀孕了,知道应该去妇产医院检查处理;知道即便一个婴儿,也不可以去杀害。”
“当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多数就是初中的一门生理卫生课。” 山东省济南市民张先生回忆:“我儿子上初二时,学校给他们放生理健康的光盘。到了高中,也许担心它会诱发早恋,性教育成为禁区。”
“我们青春期时,生理卫生课讲到那儿,老师说不讲了,自己回去看吧。”陈一筠说,当年环境单纯,人也简单,所以就傻傻地过来了。但是,今天的年轻人生长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网络的普及,意味着年轻人整天暴露在与性有关的图像和文字面前。家长不讲,学校不讲,孩子在准备好之前,就已经有了性行为的冲动,越轨行为难免发生。
陈一筠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在珠海召开亚太地区首届艾滋病大会。闭幕晚宴上,一位世卫组织官员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要警惕艾滋病蔓延——因为中国尚未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极易侵袭青少年,因为越早发生性关系,一生当中就越不可能保持一个性伴侣。而多一个性伴侣,就多一个感染的渠道。
今天,在西方,艾滋病已经敲开青少年的大门,1/3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年龄在24岁以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必须警钟长鸣。
2青春期性感情教育存在“盲区”
马加爵事件不是孤例,这个悲剧以极端的形式暴露了我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爱的教育的缺失
几年前,云南大学三年级学生马加爵杀死同寝室的4名男生,被判处死刑,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当舆论普遍认为马加爵事件是社会不公、贫困所致的悲剧时,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小江专程去云南调查详情,从另一个视角探问深层原因。
马加爵家里很穷,但学习很刻苦,两耳不闻窗外事,友情、爱情都没尝试过。到了大三,他暗恋上班里的一名女生,却不知怎么表达,于是就写情书。一次班里举行聚会,看见这名女生走进教室,他就慌乱地把情书塞了过去。女生拿到情书后,看都没看,当众就撕了。
这让马加爵深受刺激,但并未激怒他,他最终也没杀这名女生。那么他杀人的动因是什么?是同寝室的4名男生不断用这件事对他嘲讽、挖苦。“贫穷并没把我击倒,我不能忍受的是人格上的侮辱,我只是向这位女生写了一封情书,我没做错什么。”而在他眼里,这4人最没资格羞辱自己——他们男女关系不检点,“他们堕落”。他不堪忍受了,做出愚蠢的选择,用一种犯罪去惩罚一种错误,最后同归于尽
5个年轻的生命飘逝了,给家人带来永难愈合的伤痛,给社会留下至深且巨的拷问。
“马加爵事件不是孤例,这个悲剧以极端的形式暴露了我们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爱的教育的缺失。”陈一筠认为,马加爵事件事件之所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青春期没过好,他没在春天时去做春天该做的“脱敏”——与异性交流交往,放松神经,减轻压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不了解异性,不知道如何释放自己的性压力,没人给他指导——这种教育至今在大学生里也少有探讨。
马加爵暗恋的那名女生,同样缺乏情感教育,简单粗暴地伤害了一颗敏感的心。
陈一筠说,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荷尔蒙的作用,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神秘感、爱慕乃至暗恋之情。对于这种性感情发育及其引发的困惑,有几位家长、几所学校为孩子做过解释、疏导和教育?
有谁告诉过男生,你该怎样去表达这种感情,让自己不至于太尴尬、不至于有失自尊,让对方不至于太难为情?
有谁告诉过亭亭玉立的少女,因为你的才智,或者因为你的外表、性格,一名男生或者不止一名男生可能喜欢你、爱慕你。他们可以表达对你的感觉,这是他们的权利。你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但对他们的欣赏要心存感激。如果接受,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友情?如果拒绝,该用什么方式不伤对方自尊、不失自己风度?
青春是一段激流,需要航标的指引。引领少男少女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是家庭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遗憾的是,当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导,在多数家庭和学校教育里,还是一个盲区。
3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难区”
家长不知道该怎么说,学校课表太满排不进去,而且难以做到隐私化和针对性,更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老师
陈一筠讲了一桩她在青苹果咨询室里亲历的事情。
一位妈妈焦虑地来咨询:“我11岁的儿子出了什么问题,日记写得这么恐怖?”陈一筠接过日记本,上面写道:“我卑鄙、我下流,我对不起老师,我见不得人。”陈一筠让妈妈把孩子带来,单独请到咨询室去聊天。问他平常都跟哪些同学比较好,喜欢哪个老师?问到老师时,他沉不住气了:“我最近老做梦,梦见与英语老师一起放风筝。这个女老师特别性感,我想去追她、拥抱她,可是还没碰到她呢,就吓醒了。”接着他又说:“我还梦见过和同桌女生拥抱接吻,其实我都没碰过那个女生!”做了这些梦后,他非常自责和焦虑,于是写在日记上。
陈一筠明白了,这个孩子与所有青春期少年一样,出现性幻想,做性梦了。“祝贺你呀小朋友,你长成男子汉了。”陈一筠拿出挂图给他讲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这些现象每位同学早晚都会发生,只不过你比别人可能身体好一点、发育得早一些。性梦、性幻想是自己的隐私,不需要跟别人说,也不需要写在日记里。”他听完后,慢慢释怀了。了解了孩子内心深处性感情发育中的困惑,家长才明白为什么儿子一上英语课就肚子痛,不上课了;为什么总要调位子,不想跟同桌女生坐在一起。
“如今,家庭和学校大多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转圈,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少有探究,甚至对已有的事故、悲剧仍然麻木。” 陈一筠忧虑地指出,今天的中国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如果独苗出问题了,没有第二个孩子来补救。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对于青春期教育,家长为什么不讲呢?
“首先是观念守旧。” 陈一筠说,中国上千年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性发育是个敏感话题。家长年轻时,没有人给他们讲,“祖祖辈辈都无师自通过来了,干嘛要跟孩子说?”
其次,是知识匮缺。许多家长确实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一位妈妈见11岁的儿子遗精了,觉得很尴尬,说:“儿子,你怎么这么不要脸,这么小就想讨老婆了?”弄得儿子深感羞耻,以后一到睡觉就紧张、做梦,频繁遗精,半年下来身体垮了。
“不少家长期待青春期教育可以在学校里弥补,其实不容易!” 陈一筠分析,一方面,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试点学校已开设这门课,但多数学校没有安排。另一方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参差不齐。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学校难以做到隐私化和有针对性,这是现实难题。
此外,我国师范院校还没有设置青春期性教育的专业,没有足够训练有素的老师。这些困难,导致了今天青春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在学校教育中同样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