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心理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1-10 阅读: 481次

父母经常会下意识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小宝宝的言行举止,就会生出很多不必要的担心,甚至反而妨碍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比如我们中华民族,最讲究谦虚,反对骄傲与自大,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当小宝宝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等表现出带夸大成分的肯定时,爸爸妈妈就会担心他“是不是太自恋啦”,会去纠正他的这些做法,甚至对此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是一个中性词,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有分别,也是“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仅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很需要。它意味着接纳自己,是一切快乐和自信的基础。0-3岁正是宝宝发展好感觉的时期,他的“自恋”情结不仅完全正常,而且需要被满足、被保护。

“自恋”从何而来?

“在他的生命之初,婴儿是完全自恋的。他感到世界都听从他的召唤,世界是他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创造了世界。当他听到外面的声音,他会认为是他创造的;当妈妈对着他微笑,他以为是他遥控了一个娃娃。在婴儿自恋的幻觉中,他认为是他的意愿指挥着妈妈满足他不同的需求。”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艾尔克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里,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往往会给予他最充分的关心和照顾:饿了,马上就会喂给他吃;冷了、热了,马上就会给他增添或者减少衣被;拉臭臭了,马上就会帮他换尿布……此时,小婴儿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母亲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围着自己转,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自恋”的萌芽。

到了1岁左右,宝宝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开始进入主客体分离的阶段。此时,如果妈妈能继续给予他充分的关注以及必要的肯定,宝宝在依恋母亲的同时,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是个可爱的宝宝。”这种由“母亲爱我”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是构成宝宝健康“自恋”的基础。

再长大一点儿,宝宝的主客体分离更趋完善,开始产生强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与此同时,他的能力也增长到足以自主地进行许多活动的阶段了。此时,他对自己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以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尝试去做,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这些信念对2-3岁的宝宝而言是非常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的能量,应该被鼓励。

由此可见,宝宝的“自恋”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能够被允许存在,并且获得适当的满足,他就能保持进取的动力,发展出自主的能力,逐渐拥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觉,成功地与父母分离,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快乐的人。当他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幻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他就能逐步走出天然自恋,建构起更加真实的自我形象,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

但是,倘若这种“自恋”没有获得满足,甚至被扼杀,当宝宝发现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被父母或其他成人所接受,内心很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有问题”,而产生自我贬抑的心态。这种内化了的自我轻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让他很难肯定自己、接纳自己。

场景1

“我漂亮吗?”

妞妞2岁半了,越来越喜欢打扮自己,要穿漂亮裙子,别好看的发卡,而且每次打扮好以后,都会在镜子前照很久,有时还要转一圈,扭一扭!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最喜欢的玩具是芭比娃娃,对那些精巧的首饰简直爱不释手。最近她又迷上了化妆,别人问她:“你觉得化妆之后和没化妆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呀?”她想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喜欢!”

对妞妞的“臭美”,妈妈有点儿纳闷:自己并不是喜欢打扮的人,女儿从哪里获得的这些喜好?爸爸则有点儿担心:她不会变成像芭比那样的物质女孩吧?

小宝宝喜欢照镜子,并不一定就是“臭美”,也有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很好奇,一开始是在摇篮里动动手、动动脚,好奇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头,到后来就会在镜子里看自己,每一部分都长得什么样呀?这是很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宝宝将自己客观化的过程。

至于爱美、爱漂亮,也是人的天性。宝宝爱照镜子,是想要确认自己的形象是惹人喜爱的。分析认为,为了保证物种繁衍,新生儿多半都长得圆乎乎、胖嘟嘟的,很可爱,这样更能够引起成人的喜爱之情,从而获得更精心的照顾,保证健康地成长。因此,爱美之心可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宝宝爱“臭美”是没有错的。

而像妞妞这样的小女孩,天生喜欢打扮自己,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欢玩汽车一样。她觉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适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这种倾向。当然,也不要太过分去关注或鼓励她,反而让她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好看作为资本,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喜爱或其他别的东西。

在平日里,爸爸妈妈可以适度地肯定妞妞。当她问:“我漂亮吗?”的时候,可以就简单单地对她说:“嗯,你很漂亮。”还可以作一点儿客观的评价。但是注意不要夸大,也不要用夸张的语气。这样顺其自然地发展就可以了。

场景2

“我做得最好!”

3岁的桐桐上幼儿园以后,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画画呀、拍球呀,好多好多。有时候爸爸妈妈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有时候即便不问,他也会迫不及待地做汇报。可他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画青蛙,我是学得最快的,别的小朋友都是我教的!”或者“今天我们学拍球,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他还会编很多故事,在故事里,他永远是无所不能的主角,懂得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拯救整个世界。

桐桐妈妈担心:“不可能每次都是他学得最快,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吧?他会不会在说谎?”桐桐爸爸则认为:“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不对的!”

宝宝3岁,正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时候,此时的他特别需要获得赞扬和鼓励,并且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最棒的”。而且,这时他还处在“全能感”时期,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些信念看起来有点儿荒诞,但却包含着很重要的心理能量:无畏的精神、勇于奋斗的力量。它们的累积将形成宝宝的“能源基地”,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迈向外部世界。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不需要特地去纠正他的说法,让他去发展他的好感觉。当然也不要用夸张的方式去强化他。等他再长大一点儿,自然而然地经历挫折与幻灭,就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

此外,小宝宝的语言跟成人不一样,当他说“我最好”时,往往并不是经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常常说:“谁最早做好啊?”“谁做得最好啊?”他就觉得“最”是件挺好的事情,于是拿来形容自己。对此,可以观察一下,当他不是“最”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得很沮丧,就要帮他处理一下。此外,如果他经常用“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之类的话来肯定自己,也可能需要想一想:他有没有遇到什么糟糕的经历,有没有糟糕的感觉需要处理,因此才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好感觉呢?多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会帮助爸爸妈妈更加客观地作出判断。

至于他喜欢编造幻想故事,这对3岁的宝宝而言,太正常不过了。此时幻想和现实对他来说就是一回事,无所谓“说谎”。故事中的世界虽然并不真实,但对宝宝而言是有意义的,爸爸妈妈没必要太较真了,换个角度想,这反倒是他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一个表现呢!

保持客观,不偏也不倚

“婴儿沐浴在绝对的自恋之中!但是,婴儿的自恋来自何处?如果不是来自父母,那又能来自哪里呢?在父母爱自己孩子的背后,隐藏着他们自己的自恋:他们对新生儿投入的所有的折射、所有的雄心、所有的期待和所有的愿望。”

——心理学家德拉罗舍

无论如何,幼年时期的“自恋”是需要被满足的。宝宝需要在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关注与肯定中,获得积极的信息:自己是可爱的、受欢迎的。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自信的基本条件。

如果幼年时期的“自恋”遭到挫折,比如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孩子就容易转向“不健康的自恋”,认为“别人都不可靠,只有自己爱自己”。或者,如果父母对他的要求过高、过分严厉,则会瓦解孩子的自恋,让他形成或者抱怨环境(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外,从而进行自我保护)、或自责(觉得都是自己不好,自己没有能力达到目标)的习惯。将来,当他试图寻找自我的价值、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乃至形成心理学上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爱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竭力讨好别人,或不断追求别人的赞美,却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无法面对别人的冷淡,也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而拥有“健康的自恋”的孩子,长大后则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且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保护宝宝的“健康自恋”,又不会过度地纵容,以至于使他陷入自我中心的“不健康自恋”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指出:“爱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它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这样做,父母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困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

区分:自恋与自我中心

我们说到,在宝宝刚出生时,他的需要往往是被全然、无条件地满足的,这也构成了他自以为是全世界中心、“所有人都围着我转”的想法。的确,在2岁前,宝宝的需要应该被尽可能地满足,可是到了3岁以后,就得注意区分这些需要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当宝宝走出家庭,进入到更大的社交圈时,他的需要客观上也不可能再被全然满足了。此时,有些宝宝能够很好地适应,开始学习观察和关心他人;有些宝宝则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坚持“所有人都应该满足我”。

不过此时,“自我中心”的宝宝其实已经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无能所在,因此才会在需求没有获得满足时,出现暴怒等情绪与行为。这时的他与早期的“自恋”可不同了:在1-3岁时,他有一种“全能感”,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是无所不能的。因此,对于小宝宝的“自恋”,应当允许存在,并给予适度满足;可是对大宝宝的“自我中心”,就应该加以适度引导,不能再纵容了。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不要扼杀宝宝的“自恋”心理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muying/youerjiaoyu/532350.html

若悠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