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母婴 > 幼儿教育

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08-06 阅读: 451次

经常有老人这样说,孩子就该受点挫折,孩子从小没吃过苦以后不能自立。这种想法很有代表性。但是这样的想法真的对吗?挫折教育,到底该不该?

其实,很多家长强调给孩子所谓的“挫折教育”,其真正的原因是担心孩子获得了太多爱,渐渐失去自己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本领。但是,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性,其实与是否经常接受人为制造的“挫折”没有必然的联系。

独立性培养,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日常生活点滴中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过度的关爱,常常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帮助孩子做了很多他们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刚刚开始练习吃饭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不饱,或者孩子不能把饭准确送到嘴里,马上抢过勺子喂饭;比如,孩子一次次努力思索尝试如何把拼图摆到合适位置的时候,很多家长着急地帮孩子指出“快拿这块儿,应该放在这里”。

久而久之很多非常有挑战和有价值的第一次尝试的机会就这样浪费掉了。其实,在孩子幼年阶段,那些该孩子自己面对的没有太大危险的事情,父母尽量不要替代孩子。殊不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养成孩子独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长期被过度宠爱和代劳的孩子渐渐失去了挑战新发现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过程和快乐,变得大事小事指望父母的帮助。而此时,父母却突然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告诫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事情需要自己解决。这种前后矛盾的教育,其实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想当然的“挫折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困难为出发点,甚至以一些超越儿童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的做法更值得担忧。

比如,我们常看到有些父母会在小区里故意不打招呼,突然消失,让幼小的孩子一个人四处寻找爸爸妈妈,直到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才会满意地现身。还有有一些家长,让犯错误的孩子当众进行检讨,甚至父母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羞辱,让孩子明白所谓的事理。诚然,这些做法确实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同时深深伤害了孩子内心的情感,甚至人格尊严。这些做法非但不属于“教育”范畴,而是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其实,挫折教育也需要教育者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了解教育的目的、本质和科学的方法,更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挫折教育一定要与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性相结合。比如,孩子0~3岁,对父母的依恋是人类最正常的情感,这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幸福感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突然不告而别的父母,冷漠的斥责和疏远,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极大的焦虑和恐慌,久而久之不仅无法培养其独立性,孩子长大后反而可能会形成不自信、不开朗的性格。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其实,6岁之前的孩子要经历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对于孩子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孩子在完成这些第一次的过程中,克服了内心的绝大恐惧和压力,这其实已经是人生给予我们的“挫折教育”。所以,真正的挫折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快乐也有悲伤,有顺境也有逆境,用积极的心态找到方法去克服,而不是选择逃避。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父母要做的,则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陪伴与支持,让这些经历内化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和动力!

请相信,孩子内心的阳光,比任何挫折的回忆,更能够激发和支撑他们面对未来的困境的信念。

“第一次摔倒,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与妈妈分离,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朗诵或者唱歌,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在不断成长中经历了挑战、失败、成功与快乐。”

这样的“挫折教育”,千万要不得

•以打击孩子、挫伤积极性为目的,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

•孩子受挫后表现出消极情绪,父母在一旁指责、批评,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违背孩子年龄阶段和心理特性,让孩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伤害

•以结果论英雄,父母忽视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甚至一味和其他孩子比较结果或成绩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别让“挫折教育”走上歧途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muying/youerjiaoyu/528238.html

若悠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