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且唯一铸有帝王像的流通货币 光绪二十八年造的四川卢比
世界最早且唯一铸有帝王像的流通货币是什么样子?藏洋:又称藏币、藏元、川卡、洋钱和四川卢比。是清末为抵制印度卢比入侵专门铸造并限于康藏边区使用的银币,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流通于康区,长达半个多世纪,是当时当地流通的主要货币。和1咀三种。1元币毛重3钱2分;半元币毛重1钱6分;1咀币毛重8分。3枚藏洋换大洋1元。藏洋以铜元为辅币。下面就跟若悠网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早且唯一铸有帝王像的流通货币等相关内容。
世界最早且唯一铸有帝王像的流通货币
其版别相当复杂,大约有42种。原系土法铸造,质地粗糙,其正面铸有“炉关”二字,背面铸藏文,并用花纹围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成都造币厂改用机器制造,正面铸光绪皇帝头像,背面有“四川省造”四字。其面值分1元、半元。
简介
四川卢比铸造的总的规律是,铸造时间越早者,成色越好;越迟,成色越差。民国元年(1912年)后,因为所铸四川卢比成色减低,在康定,由原来31元1咀换10两生银增至40元才能换10两生银。加之生银日昂,成都造币厂无利可图,故民国5年后停铸。但其后市面深感周转不灵,康定商家不得不发行大量期票以资周转。川康边防军第二旅旅长马骕请示刘文辉后,于民国20年(1930年)在康定设造币厂铸造面值为1元的四川卢比,至民国31年(1942年)止,该厂正常开工时间约100月,按月平8至10万元计算,总铸量约800至1000万元。此外,还有一些私铸四川卢比,如1930年开始出现于康定市面的所谓“西宁四川卢比”,1938年曾流行于炉霍的“克罗洋钱”,其后发现的“铝镊四川卢比”。
四川卢比在民国时期康区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除泸定、九龙、丹巴、乡城外,今甘孜州各县流通的主币均是四川卢比;就连石渠这样的纯牧业县,在县上使用的货币也主要是四川卢比。邻近的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称多、曩谦等地,四川卢比也是主币。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除了商品交易外,畜税和部分粮赋的征收、寺庙、土司、头人的部分放债,寺庙的散招,乃至外国人用地的租金,都用四川卢比计价支付。据估计,民国时期康区四川卢比的流通量与铸造总量大致是:民国5年(1916年),流通数量300万元以上,累计铸造总量约1750万元;民国18年(1929年),流通数量约100万元,累计铸造总量约1750万元;民国25年(1936年),流通数量200万元以上,累计铸造总量约2100万元;民国32年(1943年),流通数量400万元以上,累计铸造总量约2550至2750万元。
四川卢比产生原因
政治上的原因
清末川藏多事,有识之士以川藏势危,纷纷上书朝廷,遂有设“川滇边务大臣”,派赵尔丰在康巴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之举。赵尔丰上平康三策;底定三边,一道同风,此第一策也:改土归流,康地设省,扩充疆宇,以保西陲,此第二策也;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凯觎,兼制达赖之外附,此第三策也。因此,赵对“边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统筹安排。铸银币,拒英洋,以保证“改土归流”的经费需要,正是赵尔丰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赵上奏请鼓铸三二藏元:“窃查西藏币制,始于乾隆五十九年…自光绪初年,英人由印度铸造三二银元,名曰卢比,行销西藏…去年臣与前督锡良由川省造币厂仿照卢比,铸三二银元,定名藏元,一百万元运销关外,以为抵制,商民乐用,…挽回利权,不使外溢。”清廷批示:“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铸四川卢比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
军事行政上的原因
清朝政府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赵尔丰在康巴地区大肆用兵,军事行政费用大增。史载“于是尔丰建议筹边,锡良以闻,加尔丰侍郎衔,充川滇边务大臣。…奏陈改设流官、练兵招垦、开矿、修路、通商、兴学诸端,清廷议准拨开边经费一百万两。”在这一行动中,首先遇到的是大量零星军事行政费用的开支问题。这类开支频繁、额小、量大,而康定以西铜钱不行,用银不便。为保证大量军政人员经费供给,铸当地藏民习用之三二藏元势在必行。
经济上的原因
康巴,汉唐以来称为“徼外”,西藏亦称该地为“边地”,均含不毛之地之意,历史上经济十分落后。但由于东部紧靠川西经济富庶地区,西连关外广大藏区,又是历代中央政府对藏区实行“羁縻”和“经边”政策的重要前沿阵地,所以,经济发展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以康定为中心、边茶贸易为主线的藏汉经济并汇的枢纽地带,农牧业、手工业都得到发展、以边茶贸易为中心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宣统二年,康巴地区所属各县征收粮税数为:粮税13368石,折合400万斤,牛马税四川卢比11519元,金课9500元,盐税13000两。按什一税计,估计当时全区粮食可达六、七千万斤。按一头牛收四川卢比一咀计算,征收牲畜不少于10万头(只)。由于粮税均征收银钱,宣统元年按康区各县征收粮变价及牛马税造册总数,共计收市平银36247两,折合四川卢比113356元,可见需要数量之大。随着以边茶为中心的藏汉贸易的发展,对银洋的需求更为迫切。当时康定折多山以西广大藏区不使用铜元,“秤银”以五十两为单位,分割困难,散碎银两识别计量不便,至使印度卢比乘虚而入。然康定区经济发展所需货币量较多,印度卢比数量终究有限,且币高于值,又有损我国利权,因此,急需一种适应康巴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又为当地乐于使用的银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