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给力的来源
给力读音为,gěilì,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莆田方言“给力”(geli),勤快的意思,淮北方言“给力”,具有加油的意思。
▼给力的基本简介
“给力“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魏收《魏书》卷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纪》:“诏员外谏议大夫、步兵校尉、奉车都尉、羽林监、给事中、积射将军、奉朝请、殿中将军、宫门仆射、殿中司马督、治礼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给力,老合外选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选者,听解。”
同义词:得力挺力
反义词:抵力不给力
词语释义:事或物向有利的情况发展超出了预期。
1、作为形容词,类似于“很好”、“牛”、“很带劲”、“酷”、“棒”、“很有意思”等。常作感叹词。
2、“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意思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
“给力”是cucn201配音组中的NG熊王首创,通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炮而红。
有媒体考证,“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201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生上传网络的一段日本动画片。“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cucn201配音组的无心插柳,却得到了网民的热捧。其首次广泛应用发生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
如果仅限于此,那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舆论强震。
“《人民日报》太给力”被多重解读,比如大众有创新能力、官方顺应网络潮流等。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最便捷的方式。公民的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日益趋重。官方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不容忽视,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2011年“给力"一词登陆春晚,海清和黄海波的小品《美好时代》之后,朱军问大家“刚才的小品给力吗?"台下一片欢呼。
今后,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
▼给力此词为河南信阳地方方言。
有时又念成给摁哩,或是给力。
词语释义:给力为语气词。(如:把某样东西还给某人,就说给力)
给力的词语释义
1、作为形容词使用。
用法如:“这游戏真无聊,不给力呀!”、“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好不好玩?给不给力?”。
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里内涵的歌曲或视频,我们就可以说:“太给力了!”“给力给力”。
2、作为动词使用。
相当于形容词使动用,随着被网民用得越来越频繁。不建议解释为“给予力量”“加油”,毕竟是望文生义,不符合原有造词意图。
用法如:“大家给力啊”,“要给力啊,后面靠你了”。
▼给力的网络溯源
可以说,没有互联网的发展,“给力”一词走红的几率是很小的,那么“给力”最早在网络上出现和使用是什么时候呢?其实,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给力”一词最早在网络上现身竟然是在2004年4月28日,出现在百度贴吧里。原句为“我就是喜欢这种特别给力,特别能释放的歌,符合我的性格,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可以释放一下,然后再去全力以赴去迎接那个阴天,把他变成晴天,去创造彩虹”,很显然在这里“给力”就是“精彩、刺激”的意思。这是能考证到的“给力”在网络上第一次现身。
▼给力的来源出处
在海南省临高县,过年时大人们劝阻小孩子打架时,常对着打人的小孩说"你给力小弟弟了",你就长不大了!这是临高地区方言,据考证,“给力”在临高话中已使用七百余年!
世界杯期间,网友们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不是越位,不是进了进了,而是给力。“西班牙太给力了。”“不给力啊,德国。”……类似于这样的感叹声不绝于耳。同时在由“cucn201”配音组配的六集《搞笑漫画日和》中也使用了这个词,在《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先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呀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后来众多网友便常常引用“给力”一词,如说“这个人太给力了”,“说某件东西给力”“给力精品”等等。
以上出处不全面,其实“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会说潮汕话(潮州汕头地区与闽南话接近的方言)直接用“够力”来解释“给力”就便一目了然!!而潮汕话“够力”,大意为足够的力度,达到预期的目的。
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在茅台话里面,“给力”可以用“得力”来表达。
闽南漳州话“够力”与官报上的“给力”一词的意思并不很相称,用闽南漳州话里的“激力”一词更恰当,见下段的解释。可查“闽南话漳腔辞典”,或见“台湾教育部闽南常用词辞典”中的“激力”。
“给力”一词解释:给力不是外来词,它是闽南漳州话,来原于古中原的闽南话。这个词的“给”的漳州读音和读“自给自足”里的“给”读音,与“激”、“革”、“戟”本地读音一样为[kik],不是读为普通话的“gěi”,“力”也不是读为“lì”,原读音[kik-làt]。“给力”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凝神、用劲、发力。例:在漳州,婴儿学上台阶,抬腿迈上时,大人会说“给力”;又如:某人尽其十分力气干完某事,人家会称赞“真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以漳州话而言十分贴切。
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海波博士透露:经他考证,最热的网络词汇“给力”其实是一个古词。
昨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高海波博士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经他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
高博士介绍说,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做“给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给力人数,折成钱粮后然后支付给官员,这笔费用往往超过官员的工资。
据说,在2010年,某时某地,在一次中学物理课堂上,老师形象的解释牛顿运动定律:
牛一:不给力不运动;
牛二:一给力就运动;
牛三:你给力我给力。
此后,此词广为流传,成为2010年的最火网络词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