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性取向是什么意思?无性向/无性恋是新的性取向类别
无性向(英文:Asexuality)又叫第四性取向,是一种新的性取向类别,与异性向、同性向和双性向截然不同,被称为“第四性取向”,它指的是对性和爱毫无兴趣的群体,也称“无性恋”。下面和若悠网一起了解第四性取向的相关内容吧!
▼第四性取向的实例
“无性向者并不等于独身主义者”,在访谈开始前,格雷格马上跟我们澄清了这个定义,“我并没有选择不性交,我只是不想性交!”格雷格三十二岁,从任何方面来讲都非常健康,绝非不吸引人。六年里,却自愿选择放弃所有性生活,这在任何心理医生听来大概都有问题!而格雷格却自信自己只是在遵从自己天生的性向,绝非有什么问题。“独身主义和无性向的区别只是在于欲望。如果你是独身主义者,你只是努力避免去做一件你很想做的事,而我打从一开始就压根不想要这么做!”
▼第四性取向的详解
就像很多LGBT(指性少数派,包括L同女G同男B双性向者T跨性别恋者),格雷格在青少年时代就发现自己与同龄人不同。“大概十四岁时,我的伙伴们开始把自己的满身喷满除臭剂,把头发抿的服服帖帖,只要女孩子一来,就开始大声的自夸起来。倒不是说我很邋遢或者不注意自我仪表,但我梳头就只是为了我自己,而并非为了吸引女孩子。”直至十八岁,格雷格尚且还是处男之身。虽然并非自愿,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还是他觉得非要行此大礼方才能被当成“人”看。“最终我还是找了一个女朋友,她在我工作的工厂做行政助理。真正的性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我很享受第二天我去上班时,那种终于融入社会的感觉。”
曾经有几年,格雷格不断地结交女朋友,但总有些不顺心。虽然他的性生活完全正常健康,促使他出去找个女孩的动机却开始衰退。“有一次我跟我的哥们去我家附近的酒吧,那儿有一个女孩整晚都在盯着我看。我却在自我反思:我为什么要过去跟她打招呼呢?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越想得多我渐渐就发现,我需要性只是因为它使我觉得自己被需要,而我自己却并不乐于此事。但只要我有性生活,我就是正常人。”有几个月,格雷格决定不再去寻找伴侣,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当他遇到了一个自我标榜为无性向者的男人时,格雷格意识到他自己也是。
▼第四性取向的新团体
对于那些生活中不想有性的人来说,这种新的无性向运动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圈子。AVEN(theAsexualVisibilityandEducationNetwork)是一个专门面向无性向的网络论坛,并且是第一个基于“(无性向)圈子”的组织之一。在其站点上,无性向者可以交换彼此的感受,并为自己引以为豪。同时也反衬出同志群体在世界范围网络上极高的曝光度。一个来自美国的团体甚至考虑要建立一个“无性向酒吧”,在那里想法一致的人们可以自由交往并且遇到跟自己相同的人。
▼第四性取向的数目趋势
数以千计的人现时宣称他们对性毫无兴趣,并“乐于成为无性向者”,而这一“无性革命”发展迅速,牵涉人数直逼同性向者的数目。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约1%的成年人对性完全不感兴趣,与估计3%的同性向者人数相去不远。这一数字比科学家预期的要高,显示“无性”应被视为一种正式的性取向。
如果这一倾向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类型,或许它很快便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其中一些活跃分子已蠢蠢欲动,吸引别人注意及呼吁大众接纳无性向者,例如,一个自称“无性视野及教育网络”的组织就在网上开设商店,售卖写有无性口号的T恤和皮带。另外,美国一个无性向者组织宣称他们目前有过千名会员。
无性向是一种正在快速增涨的性倾向。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称性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世界里,一部分为数甚众的男男女女,同性向者、异性向者或双性向者开始觉得性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数据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无性向者,甚至在完全不了解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在关于性倾向的调查中,勾选“对任何性别都不感兴趣”的人数从1994年的1%增加至2013的3%。以此增速,不久之后,英国就会有跟同性恋数目同样众多的无性向者。这股新崛起的第四性潮流跟六十多年前的同性恋运动有关。虽不至于遭受早期同志权利提倡者的磨难,但是偏见仍然是无性向者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哥们们认为我有问题,常常向我推荐伟哥!我的父母因为没有孙子孙女而失望。性就好比是巧克力,当你遇到有人说他不喜欢巧克力,你就会说“什么?!不,你怎么会不喜欢!人人都喜欢!”一些宗教领袖也公开表示反对第四性向。一个美国基督教组织近些年开始宣称“性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一篇发表于全国宗教职业会年刊的文章甚至说无性向者根本就“不是人”。
科学意义上讲,无性通常涉及的是一些植物,蠕虫以及其他不需要性来实现繁殖的生物。当学术团体沉迷于“谁觉得谁有性吸引力和为什么”,大部分科学家都忽视了“不觉得任何人有性吸引力”这个概念。但也确实有一些发表了的关于无性向的研究。九十年代,一份爱达荷州的调查表显示有大概10%的公羊对母羊完全不感兴趣。任何职业牧民也会注意到当公牛被引入牛群时,母牛那种相当漠视的反应。在动物王国中,无性向绝对存在。
▼无性向
简介
无性向的简称为“xal”和“al”,这三个字母是从无性向的完整英文单词中选出的。无性向者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个体,即不对雄性或雌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不过无性向是否是一种性倾向到目前为止都还有争议。对雄性和雌性都持著一种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向者对本物种个体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2012年8月20日,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副教授博盖特的研究表明,全球约有7000万人为无性向者。
柏拉图
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使用“无性向”一词,不是不知道,而是更愿意用“柏拉图”一词代替解释,两个词的意思相同吗?他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柏拉图”一词从国外传入我国后,得到一部分人的共识,既有性能力,却不喜欢性生活的人被称为“柏拉图”,也就是精神恋爱。由此可见,在我国,“无性向”包括“柏拉图”,“柏拉图”代表“无性向”的一部分,“柏拉图”在国外的解释和意义肯定不会如此简单。这里的解释只适用于我们日常交流,仅此而已。
柏拉图恋爱是一种同性间的恋爱。古希腊人流行同性恋爱,哲学家们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恋爱就是是指柏拉图本人与美少年们的同性恋关系,只不过这种恋爱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精神交流,但不是完全排斥肉体关系。当然,柏拉图恋爱更不排斥异性性关系,因为异性之间需要的是生育,虽然异性之间不需要爱情。所以用柏拉图来形容无性向不准确。
选择原因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些人仅仅是因为没有那么旺盛的性冲动;另一些人对性冲动的尺度把握得非常恰当,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他们产生不了吸引力,于是干脆选择了无性生活;有的是出于对性解放和性革命鼓吹的放纵生活的反动,想回归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还有很多人是出于对性病和艾滋病的恐惧,既然很多人无法保证伴侣之外不再和他人发生性关系,既然无法保证对方是绝对安全的,那么他们索性选择放弃性。“无性向者”在网上专门开辟了一个论坛,让世人倾听他们的声音。22岁的戴维·杰伊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密苏里州人,2001年建立了一个面向无性向者的网站。2013年,该网站在全球已拥有1200多名注册会员。除了宣扬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外,“无性向者”还有一个在线商店,提供各种与无性思想有关的商品,希望以此唤醒人们的意识。他们在网站上大声呼喊:“女人不能让我产生快感,男人也不行!”他们甚至在T恤上也印着口号:“我是无性向者,我的爱人也是!”
无性恋是一种正在快速增涨的性倾向。
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称性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世界里,一部分为数甚众的男男女女,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开始觉得性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数据证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成为无性恋,甚至在完全不了解这个概念的情况下!在关于性倾向的调查中,勾选“对任何性别都不感兴趣”的人数从1994年的1%增加至现在的3%。以此增速,不久之后,英国就会有跟同性恋数目同样众多的无性恋者。这股新崛起的第四性潮流跟六十多年前的同性恋运动有关。虽不至于遭受早期同志权利提倡者的磨难,但是偏见仍然是无性恋者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哥们们认为我有问题,常常向我推荐伟哥!我的父母因为没有孙子孙女而失望。性就好比是巧克力,当你遇到有人说他不喜欢巧克力,你就会说“什么?!不,你怎么会不喜欢!人人都喜欢!”一些宗教领袖也公开表示反对第四性。一个美国基督教组织最近开始宣称“性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一篇发表于全国宗教职业会年刊的文章甚至说无性恋者根本就“不是人”。
科学意义上讲,无性通常涉及的是一些植物,蠕虫以及其他不需要性来实现繁殖的生物。当学术团体沉迷于“谁觉得谁有性吸引力和为什么”,大部分科学家都忽视了“不觉得任何人有性吸引力”这个概念。但也确实有一些发表了的关于无性恋的研究。九十年代,一份爱达荷州的调查表显示有大概10%的公羊对母羊完全不感兴趣。任何职业牧民也会注意到当公牛被引入牛群时,母牛那种相当漠视的反应。在动物王国中,无性恋绝对存在。
▼第四性取向的实例
“无性向者并不等于独身主义者”,在访谈开始前,格雷格马上跟我们澄清了这个定义,“我并没有选择不性交,我只是不想性交!”格雷格三十二岁,从任何方面来讲都非常健康,绝非不吸引人。六年里,却自愿选择放弃所有性生活,这在任何心理医生听来大概都有问题!而格雷格却自信自己只是在遵从自己天生的性向,绝非有什么问题。“独身主义和无性向的区别只是在于欲望。如果你是独身主义者,你只是努力避免去做一件你很想做的事,而我打从一开始就压根不想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