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病中不自知 “脑卒中”的8大误区
目录:
第一章:“脑卒中”的8大误区
第二章:年轻人陷高血压3误区
第三章:痛风患者 饮食误区知多少
脑卒中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风。如果你还是认为中风只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青年人发生中风的几率也在慢慢的增大,那么中风的征兆有哪些呢?
“脑卒中”的8大误区
症轻时不在乎,身在病中不知病
有些人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不以为然,特别是自以为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后,饮食百无禁忌,烟照抽、酒照喝,也不坚持正规的治疗。他们对脑卒中的危害缺少了解。不清楚“小病闹,大病到”的道理,这是十分危险的。
轻信“中风预报”
某些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热衷于搞伪科学,在街头、公园、商场、社区,弄个“仪器”就给人测出不少毛病,如高血脂、微循环障碍甚至“中风危险”等,接着就热情推荐他们的“特效药、保健品”。有些人特别容易上当,其结果是花钱添堵、添病,还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治。能够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不能只依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来判断脑卒中危险性的程度。而仅凭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判断是否将患脑卒中是不可靠的,观测手指的微循环就更无科学依据了。
偏信虚假广告.迷信高价药物
有的病人和家属根本不了解广告宣传和高价药物的作用和疗效,盲目听信,自行选购所谓“疗效达90%以上”的药物,或误认为价钱贵的药品疗效也高。实际上,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疗效很难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脑功能本身具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说有自然恢复的情况。因此,应由医生针对病情进行适宜的治疗。
脑卒中肯定遗传
有人以为脑卒中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父母患脑卒中,自己也就惴惴不安。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遗传度只有40%左右。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脑卒中病人的子女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但应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体检。
一旦发生脑卒中就难以康复
近年来,治疗脑卒中的新药及新疗法不断涌现,脑卒中的治愈率显着提高,使脑卒中后生存5年以上者达62%,生存6—10年者达20%,11—15年者达15%,16~20年者达3%,平均寿命已达60岁。肢体偏瘫的恢复也有提高,许多病人的后遗症轻微,甚至不留后遗症,生活可以自理,有些还能恢复正常工作。脑卒中后能否康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时间。如果病人在发病后6小时内能将其送往医院,并得到正确的诊治,致残率可以大大降低。另外,还取决于病后的功能锻炼,即康复治疗。因此.只要坚持治疗和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水平。
每年春秋季定期输液
当前由于医疗过度市场化,个别医疗机构诱导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再加上许多病人认为自己血液黏稠,在春秋季节易形成血栓,而定期输液可“活血化瘀”,使不少人每年春秋季都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样做是有害而无益的。心脑动脉毕竟不像抽油烟机,每半年清洗一次就行了,血栓的形成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预防的最佳办法是每天适量饮水和口服药物。
当病人急性发病时,应及时就医,积极静脉输液用药,就像发生火灾时必须迅速灭火一样。而为防病定期去输液则是不可取的,就像为预防火灾每年请消防队、救火车到家里来两次一样,这显然是错误的。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皮下、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有些人坚持常年服药,却不注意心理、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治疗,使药物的疗效将大打折扣。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协同作用,既可增强疗效,义可减少用药量。重要的是,非药物疗法对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有句古话说得好: “医生不治之病,快乐、节食、运动。”
不坚持正规药物治疗
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不少病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自行换药、减药、甚至停药,这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嫌药太贵而中断治疗,一旦病重住院,费用则高达成千上万,实际上,平时花些钱使用些必用药,细水长流地防治疾病才是最经济的。有些人担心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不敢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但因噎废食而不用药,那七分好的作用也就得不到了。“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防治心脑血管病需要打持久战,医患之间完全可以充分沟通,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用药方案,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七分、八分、几分甚至十分的最佳疗效。
年轻人陷高血压3误区
青春不代表健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高血压门诊的“常客”,而更多靓仔靓女或许还身患高血压不自知。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现在每天都能见到年轻的高血压病人。这些人中60%有高血压的家族遗传史,还有不少人存在运动少、熬夜、饮食随便等不良生活习惯。而这部分出现症状的年轻人,都没把高血压放在眼里。
误区1 有遗传史未必早发病
从上大学开始,小秦就知道自己遗传了父亲的高血压。不过,他从来没把它当回事。“不就是血压高点吗?我爸年轻时身体好好的,到了六七十岁才吃药。”抱着这样的想法,工作将近10年了,就算每年体检都检出高血压,他都始终坚持不做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冯颖青表示,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常认为,父母有高血压,可他们到老了才发病,足以证明高血压对年轻人没有危害。有些人更觉得,即使有遗传倾向,也未必会发病,不用那么担心。然而,和普通人相比,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发病率确实要高出很多。“目前高血压年轻化趋势愈演愈烈,其中60%的患者就有家族遗传史。”这和以前是不能比的。上一辈的人生活相对简单,压力小,血脂血糖高的也不多,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相对要低得多,即使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也会在中老年发病。从现有的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出生在高血压家庭的孩子,对高血压的防治决不能不重视,最好从小预防、长期坚持,否则高血压就会提早登门拜访。
误区2 应该有头痛头晕的症状
28岁的袁先生经常熬夜“爬格子”。他这几天一度出现视力模糊,开始以为是视疲劳,直到几天后仍然有这种症状,有时还感觉胸闷、心慌,才想着去医院看看眼睛和心脏。可让他意外的是,眼睛检查后没问题,却诊断出了高血压。袁先生很疑惑:“血压高不是头痛头晕吗?怎么视力模糊也是高血压?”
冯颖青表示,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是比较典型的高血压症状,此外,有些人一到下午就头痛,像被施了紧箍咒一样,没有精神,还呕吐,有些人头发胀,突然眼朦,看东西模糊不清,有些人脖子僵硬痛,整个硬得像块板,都可能是高血压的早期表现。然而,有症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高血压都是无声无息的。“70%-80%的患者没有不舒服,就是量血压高一点。有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高血压,等到中风被送到医院才发现。”
所以,单从症状来判断高血压,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和病情延误。最好的办法是定期量血压,有问题及时看医生。切忌发现血压高也不重视,虽然没有症状,但血管的损害每天都在发生,伴有生活方式不良的人血管损害更厉害,长此以往,中风、肾功能不全、心衰、心梗等并发症都会随之而来,这才是高血压最可怕的地方。
误区3 单凭饮食运动也能控制
38岁那年,吴先生诊断出了高血压。医生认为他应该服药,但吴先生不愿意过早被药物纠缠。为了控制血压,他采取了饮食运动调节的方法:少吃盐,多运动,结果体重减了好几斤,身体状态也似乎更好。然而半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剧烈头痛,送到医院做CT发现脑出血,幸好救治及时。从那以后,吴先生再不敢不吃降压药了。
冯颖青说,查出高血压未必要吃药,有些人属于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140-150毫米汞柱),通常是先做2-3个月的饮食运动调节,包括少吃盐、多运动、生活规律不熬夜、减轻压力等,再来复查评估血压(最好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如果血压正常了,可以不用吃药,继续调节,但要是不正常,再调节也不能逆转,那就必须吃药了。对二级(160-179/100-109毫米汞柱)以上的高血压一般都要给药,否则血管损害更严重,随时都可能出意外。“中风患者里超80%有高血压病史,用药比不用药中风的概率减少40%。”不及时用药也会耽误治疗,病情越发展越难以控制。即使有些人暂时通过生活方式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了,也必须长期监测血压,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一旦不监测了,饮食运动也就乱七八糟了,血压水平也随之升高。
高血压年轻患者要注意两大变化
1、若某段时间要冲击考试或完成重要的工作任务,常常会熬夜、休息不好、失眠等,要警惕血压升高,可能需要加药。
2、周一往往开会多,挨批也多,焦虑之下血压也可能升高。最好在办公室放一台血压计随时测量,血压一高可临时加用某些短效降压药物。
痛风患者 饮食误区知多少
得了痛风,患者自然希望通过积极控制饮食,减少嘌呤摄入来控制痛风发作。但是如果步入误区,控制不当,不但错失美味,也于己无利。那么如何吃才是正确的呢?
误区一:最好多吃粗粮
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减肥、减轻胰岛素抵抗等。多数痛风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食用膳食纤维可改善代谢综合征,进而改善痛风患者的整体代谢情况。但是,谷物糙皮中嘌呤含量相对较多,过多食入会引起血尿酸升高。
建议:主食以细粮为主,可选择性地摄入嘌呤含量低的粗粮,如小米和玉米等。单纯的痛风患者,粗粮摄入量每人每天50克;伴有代谢综合征的痛风患者,粗粮摄入量可适当多些;对粗粮非常敏感的痛风患者,则要少吃或不吃。
误区二:多吃豆制品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痛风
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质、钙和大量植物营养素,比起肉类含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显着的优点有助于改善代谢综合征,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和控制痛风发作。国外研究发现,吃豆制品对痛风患者有保护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与粗粮一样,豆制品为中等嘌呤含量食物,食用过多同样会升高尿酸。
建议:痛风患者选择豆类及豆制品的顺序是:豆腐→豆干→豆浆→整粒豆,摄入量也应按顺序逐渐减少直至不吃。对豆制品非常敏感的痛风患者来说,则要少吃或不吃。
误区三:不可以喝茶
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其代谢产物不会在关节处沉积,也不会形成痛风石。茶叶是弱碱性的,适量饮用有助于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建议:痛风患者可适量饮茶,但不要过量和饮浓茶,特别是不宜在痛风发作时饮用。
误区四:痛风缓解期也应严格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过于严格控制嘌呤,容易引起“二次痛风”。“二次痛风”是指当过于严格控制嘌呤时,造成体内尿酸急剧下降,使得A关节壁上的尿酸盐大量被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涌入关节B中,引发又一次痛风发作。这可能也是有的痛风患者再次痛风发作时,其尿酸水平并不高的原因。还有,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会严格控制饮食,不但嘌呤摄入明显减少,蛋白质摄入也不足。如果缓解期仍严格限制嘌呤摄入,则使患者长期处于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状况下,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建议:在痛风缓解期可以少量摄入含嘌呤较高的食物。
误区五:荤菜含嘌呤高,痛风患者最好吃素食
荤菜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荤菜摄入过少,会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嘌呤代谢紊乱,非几日素食所能改变。临床观察发现,尿酸正常的痛风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尿酸偏高的痛风患者,这可能就是“矫枉过正”的结果。
建议:摄入蛋白质要符合三个原则:①均衡搭配原则,即动植物食物、多种食物搭配;②不过多原则,蛋白质摄入推荐量应占总能量的11%~15%;③不过少原则,即使痛风发作期也要保证每日最低蛋白质需要量的供给。
误区六:一律禁食海产品
海产品包括动物性海产品和植物性海产品。海产品是否适合痛风患者食用,主要决定于嘌呤含量。如同样是动物性海产品的海蜇和海参,其嘌呤含量分别只有9.3毫克/100克和4.2毫克/100克,比青菜还要低。所以,这些嘌呤含量低的海产品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还有,海藻属于较低嘌呤食物,且为优质碱性食物,痛风患者适当食用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好处。
建议:海产品不应一律禁食,可选择食用嘌呤含量低的海产品。
结语:高血压是中风的一大危险因素,所以大家要小心,一旦出现高血压的情况就要注意控制血压了,平时饮食还要注意清淡。(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益寿宝典》,刊期:2012.06,2012.05,作者:刘玄重,宋导,刘景芳,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