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得”养生法 远离死亡追逐
目录:
第一章:4“得”养生法 帮你远离死亡追逐
第二章:五气养生寿而康
第三章:养生先养神
很多人一边在追求养生,一边却又要不断的折腾自己;一边吃着养生进补的食物,一边又要熬夜工作,这样下去怎么可能会有好身体呢?下面小编就教你4“得”养生养性法,让你可以远离死亡追逐!
4“得”养生法 帮你远离死亡追逐
为了养生保健,健康长寿,有十二个字,老人们要做到做好,那秒是要“拿得起,想的开,放得下,忘得快”,即对责任义务——拿得起;对世间万物——想得开;对功名利禄——放得下;对烦心锁事——忘得快。
拿得起
拿得起是一种直面人生和挑战困难的积极态度,是一种承担。巴金生前有一句名言:“人活着,要有益于社会,多付出,少索取。”人活在世上,不能像猪一样光吃不做,总要干点事,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既做事,就要“实见得是时,便要斩钉截铁,脱然爽洁,做成一件事,不可拖泥带水,靠壁倚墙”(《呻吟语》)。人到老年,身退心不休,继续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好事、善事,献出自己的善心、爱心,实为养生之妙道。欧洲人有一句妙语:“没有任何一个长寿者是懒汉,懒可以把人懒垮,信不信由你。”美国有一位叫雷莉丝的儿科医生,她退休后在91岁高龄时又开了诊所,每天仍然忙碌着。为什么要放弃安逸、享福的生活,而要选择忙碌?她说:“只要有工作,我就感到其乐无穷。”要想老有所乐,就得老有所事,有事可干,有事可玩,才能充实生活,让精神有所寄托,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幸福美满。
想得开
111岁文坛寿星苏局仙说:“不为小事而生气,万事都要想得开。”105岁寿星陈椿老人有这样一句话:“一件事情,如果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一定要活好。”事实证明。平时心境好、“会想”“想得开”的人更能健康长寿。怎样才能想得开呢?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遇事多看“积极面”。对任何事情都多从好的、积极的、乐观的方面去看,生活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才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决心。一个人遇事总往“坏处”想,人生之路就会越想越窄,甚至会感到无法活下去。二是凡事不钻牛角尖。着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在92岁时所作的《宽心谣》中说:“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爱钻牛角尖,遇事固于自恃,行于孤陋,惯于抬杠,过于偏激,死抠谬理,坚持成见,不仅直接侵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生活带来阴影,还会影响社会交往。
放得下
一位心理学家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佛说:“放下是福。”人生要放下的赘累有许多,主要是四种:一是“财”。有的人是见钱眼开,不择手段地敛财,总认为“越多越好”,结果“东窗事发”,身陷囹圄,甚至小命完蛋。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学学诗仙李白的胸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见财手不乱伸放得下,人生随处可潇洒。二是“名”。有些人平时争强好胜,患得患失,爱名如命。尽管满腹经纶,却累死在“名”下。人要学会淡泊名利,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三是“情”。人间说不清道不白的莫过于一个“情”字。一些人移“情”别恋,为“情”而贪污受贿,为“情”而理智失控,陷入情感纠葛,终日苦不堪言,甚至不惜雇凶杀人,身败名裂。若能放得下“妄情”,用“情”专一,就会幸福常在。四是“愁”。有的人愁病愁灾,愁这愁那,什么都想不开、放不下。其实细思量,愁有什么用,只有顺其自然,泰然处之,才是上策。
忘得快
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遇到不顺心、对自己身心健康无益的人和事,能够学会遗忘。放下思想的包袱,把心放宽,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健康长寿的“仙丹妙药”。忘掉年龄,永葆青春活力;忘掉忧愁,心平气和;忘掉怨恨,宽容对事对人;忘掉悔恨,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忘掉疾病,减轻精神压力;忘掉气愤,想得开忘得快;忘掉悲痛,尽快从中解脱出来;忘掉名利,知足常乐,做个乐天派。如此,才能增强免疫力,安享生命的乐趣.身心共健,幸福长寿。
五气养生寿而康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为生命之本。管子《内业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肢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这说明,精气不仅与人的生命起源有关,更是维持人体稳定平衡、正常生理活动的源泉。因此,以气养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以气养生包括:
一是摄神养气
培养浩然之气,排除声色犬马等欲望,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提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所欲,皆得所愿。”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病安从来?”
二是安静通气
每天白天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三是平和心气
中医认为,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四是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五是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养生先养神
不患失
每个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会的需要,人事的变迁,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的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养神十分有益。
寻寄托
《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亦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提出发展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经嗜好寻求自得其乐。充实的业余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修身养性,全神延寿。闲暇之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芳草异香、虫吟鸟鸣……使人顿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的活力,对养神增寿颇为有益。
重养性
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晋代养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介长年累月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不生妒心,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所伤而无病。《内经》也提倡“恬淡虚无”、“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要求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勿让杂念利欲劳心费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没有过多的贪求,才能减少“妄求”,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
结语:养生不仅要养身还要养心,心态好心情才能开朗,心情好身体自己也就不会容易受到疾病的摧残!(文章原载于《益寿宝典》,刊号:2012.04,作者:王延群;《益寿文摘》,刊号:2012.03,作者:韩德承、辛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