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in词:美容强迫综合征
美容强迫综合征名词解释:
对自己的皮肤状况总是感到不满意,频繁更换护肤品,每天花3、4个小时以上进行美容保养,不到30岁就开始使用顶级抗老面霜,每周要去两次以上的角质,甚至每隔几个月就去打“肉毒素”,看到美容新品就忍不住买下来,这很可能就是患了“美容强迫综合征”。
“美容强迫症”在心理学上称为“体象障碍”,即客观上并不存在外表缺陷,主观上却认为自己很丑,从而产生痛苦的心理。患者经常为此坐立不安,上班就不能集中精神,变得伤感、多疑,总觉得大家在对自己这张脸窃窃私语。他们往往不会去找心理医生,而是找整形医生要求纠正其“容貌缺陷”。
美容强迫综合征的表现
过度保养和频繁化妆,会扰乱肌肤原有的代谢和调节系统,引起干燥、过敏、脆弱、痘痘等问题,是不折不扣的“肌肤毒药”。
案例一:挥刀自残 只因为自己素面朝天
张雅和男友相恋3年,男友突然结婚了新娘却不是她。男友结婚那天,张雅也去了,席上,有朋友对她说:“我看新娘化了妆都不如没化妆的你。”哪知这话被新娘的朋友听到,遂起身奚落张雅:“不如没化妆的你?你会化妆吗?像清汤挂面一样,喜欢你的人一定是疯了!”
张雅觉得受了羞辱,回去就买回大堆化妆品,一边往脸上抹一边哭,妆哭化又再重新化上。从此以后,张雅就开始难以控制化妆的频率和程度,补妆的时间也越来越频繁,随时都想拿出镜子来看看。
为了控制女儿化妆的频率,张雅妈妈偷偷地将女儿的化妆品藏了起来。找不到化妆用具的张雅在地上打滚尖叫,开始张妈妈认为这只是女儿发点脾气,一会儿就好了。可半小时后,张雅突然安静下来,半个身子探出了阳台,幸好被张妈妈及时抓住才没有酿成惨剧。
另一次,张雅和好友一起去旅行,凌晨醒来,张雅发现好友也醒着。看张雅一直瞪着自己,好友忙解释说:“你素面朝面的样子仍然很漂亮。”而张雅却认为朋友是在变相地说她丑陋。慌乱中,张雅从床上跳起来,躲进洗手间,随后更是一边哭泣一边用小刀割伤自己的手臂。
对于张雅难以控制的化妆行为,在经历过那可怕的一幕幕后,家人和好友都只能无奈地在一旁关注。
案例二:女人怕老 女强人更是怕老
Lisha在办公室有一个外号,叫“灭绝师太”。一来是指她的严厉,二来缘于她的面无表情。前两年,Lisha刚调任过来的时候,虽也处事严格,但偶尔大伙儿一起开玩笑的时候,脸上还是能看到她的笑容。但这几个月不知是怎么回事,Lisha变得面无表情。有几次,大家一起加班,在昏暗的楼道里碰着她,猛一看,都能把人的魂给吓出来。如此几次“夜半惊魂”之后,有好奇的同事经过调查发现,原来都是肉毒素惹的祸。
虽然目前事业小有成就,但这“灭绝师太”的脸上也是越来越横七竖八,抬头纹、法令纹、眼角纹等,数数还真不少。也难怪,女强人要坐稳位子、受人尊重,加班熬夜等付出更甚于男领导,如此辛苦,怎不令人加速变老?最终,Lisha选择了打肉毒素。头几个月,她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脸上变得光洁起来。但有一次,大概是刚打好了肉毒素针就过来上班了,整张脸绷得紧紧的,相比之下,眼睛就凸了出来,非常吓人。
现在,每隔几个月Lisha就要去美容院打“肉毒素”,否则上班就不能集中精神,总觉得大家在对自己这张脸窃窃私语。
越漂亮越强迫
越是长相美丽的人、热衷保养、皮肤状态比较好的人,越容易患上“美容强迫综合征”。
当得到一句“皮肤真好”的赞扬,就会希望在第二天有更多的人夸奖“你越来越漂亮”;当脸上的顽固色斑减淡了,就会梦想不久的将来能拥有人人羡慕的无瑕脸庞。
当保养品无法解决现有问题,甚至还造成新问题时,爱美心理作祟,就会更加努力地寻找新的、更加合适的保养品。
完美肌肤不必强迫
“美容强迫综合征”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肌肤没有达到预想中的完美,甚至越来越糟。当你发现自己只是有轻微的强迫倾向,那就先简化每日繁琐的护肤步骤;如果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就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摆脱对化妆品的依赖。
不过不必紧张的是,“美容强迫综合征”大多来自女人对美容需求的一种模糊意识,只要追本溯源,就可以大大缓解。
专家支招:
用震惊术打断强迫观念
例如用一个定时闹钟,让它每3分钟响一次,钟响时大声说“停!”立即驱除头脑里的强迫观念。或者在头脑里出现强迫观念时站起来做其他强烈动作并大声说“停!”,然后再依次改用正常声音、微弱声音直至仅在内心说“停!”来驱除强迫观念和意向。
行为中止法是用毅力强行中止强迫行为的自控方式,例如当念头又起时,就在心里就默念:“毫无必要,我有毅力控制它。”
替代法是用不相关意念和行为去取代强迫观念、意向和行为的自控方式,例如在出现强迫症状时去回忆有趣的情景或立即去从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转移注意力。
借助“脱敏训练”可摆脱“强迫症”
一、减少化妆程序,从步骤上减轻依赖性;
二、重新制定计划,控制化妆品的费用支出;
三、了解化妆品使用过度对皮肤造成的危害;
四、每天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微笑,建立自爱自信。和好友素面朝天照一张亲密合影,贴在镜子上,提醒自己改变的决心;
五、和家人重建良好关系,获得家人支持。
六、朋友作为监督者,在产生焦虑感时,及时转移其注意力,使其逐渐不跟自己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