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是白领最佳减压法
“最多一次去商场买了30多件衣服,逛到最后一家商场打烊。每个月光购物就要上万,一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不能停手,信用卡曾经刷爆过2次,几年下来购物花掉的钱都不敢算,想想就后怕。”在北京西单中友百货的星巴克,乔凤(音)整个身体几乎陷在软绵绵的沙发中,不时品着杯中的摩卡。
乔凤是北京某企业高管,在向《市民》讲述着自己疯狂购物的经历时,言语中流露着无奈。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平日家中没有琐事让她操心,相反公司的管理工作经常带来压力。每当心里不舒服或感到压抑时就选择疯狂购物,看着一件件“战利品”,心情就会很快好起来。于是这种在她看来“减压、愉悦”的方式成为疯狂购物背后的强大精神动力。在购物的瞬间感到莫名的快乐,购物也就成为她寻找快乐最好的途径。
在商品市场、刺激消费的环境背景下,都市里有着类恰似乔凤的一群人,不分年龄,不分容貌,却都对疯狂购物情有独钟。他们也因此有着共同的名字—购物狂。
英文“shopping”一词,已经被很多购物狂形象地演绎为“血拼”,这种翻译十足地传神了购物狂们进了商场以后的冲动与疯狂。衣服、鞋子、香水、烟酒、手机、甚至汽车……都成为他们狩猎的目标。
“拥有它”成为完美目标
和乔凤比起来,北京某艺术院校三年级学生李敏却成为了“负债购物狂”一族。
在她看来,只要是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定要收入囊中,“有了它我的人生就完美了”。尽管家长每月都会按时提供生活费用,但是李敏还是常常陷入经济危机。
事实上,在国外也有不少这样的“购物狂”。每到周末,她们疯狂采购,但对自己的“战利品”却极少有满意的。据统计,美国已有1000万人患有类似购物狂的精神障碍,而韩国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因透支信用卡成为负债累累的“卡奴”。
《市民》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下时兴的网购也是催生“购物狂”的又一外因。
有专家认为,患上网购瘾,就像吸毒一样。由于货品选择多样、易于对比、鼠标轻轻一点就可购买等特点,刺激了部分人群的过度消费,甚至一天收不到包裹就浑身不自在。
在北京市阳光旅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黄韶飞临床经验里,冲动消费的病例逐年增加。
虽然购物狂从人群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要高很多,但在过度消费的个案当中,部分男性也热衷于购物甚至迷恋。在黄韶飞的临床经验中,就有男士来求助的案例。一位男士在事业成就后,突然感到没有寄托,于是他开始买车,最初还是一段时间换一辆车,最后到了控制不住的地步。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学教师倪桓指出,目前还有一个准购物狂群体,也可称作“购物癖”。这类人群还没有达到购物狂的程度,但是一般手头有钱就想买东西,如果不买内心会感觉压抑和烦躁,一旦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就会突破尺度,加入购物狂的行列。
还有一种比“购物癖”表现形式更加严重、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心理的人群,这类群体在情绪特征上显得更加抑郁,并且缺乏自信,只能通过购物来改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购物狂”。
压力下的“零点思维”
“疯狂购物只是一个外在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心理因素。”黄韶飞告诉《市民》。
有心理学专家指出,购物狂在临床上分为、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减低空虚感觉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讲价型等六种类型,而每种类型虽然表象类似,但是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购物狂”和暴食症、偷窥等一样,都属于冲动控制疾病的范畴。
有些人疯狂购物是因为应激事件,偶然的购物发现精神得到缓解,心情得到愉悦。于是长此以往形成了极端,构成心理上典型的强迫行为。
有些人是由于自我价值感低,差不多每天都要购买,用外在的物质来增强自我价值感。也有部分购物狂是由于缺少安全感,缺少情感寄托、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引起的。
倪桓指出,造成购物狂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外界。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仅局限使用价值本身,还包括一些附加价值,例如品牌、包装等;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时代的发展强调个性的张扬,都成为购物狂群体产生的社会因素。
“另一个最突出因素就是商品经济中的消费刺激。”倪桓说。在商家打折、送礼、限量发行的蛊惑下,部分人时常会莫名而生购物冲动,并且变得不可自抑。
早前就有媒体援引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称、价格超过平时正常购买力的商品时,购买者正常的思维能力便几乎降到零点。
症结的治本之道
“解决黑暗的最好、最有效办法就是装上电灯。”
黄韶飞告诉《市民》,造成购物狂行为的背后原因是因人而异的,只有认识压力源、找到适合自己心理宣泄的渠道、认清造成强迫购物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倪桓建议购物欲望强烈的人群出门只带一定数量、而且是自己能控制数量的现金。现在很多人都用购物卡,刷卡就没有现金流动的感觉,没有特别清醒的意识,购物时带少量现金可以从外在克制购物需求。或者找同伴一起逛街来监督自己花钱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失为一种抑制购物欲望的方式。
“都市人要学着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学会用心而不是用头脑生活。” 黄韶飞建议,“割裂‘购物狂’这种现代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时代病症’,需要不时地正视自己,卸去压力,重建心理和行为的平衡、和谐。”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博士则表示,当发现自己有购物狂的购买冲动时,不妨尝试一下其他比较合理的压力宣泄的方式。比如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不一定只是通过占有物品才能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
也有很多心理学专家表示,购物狂群体应该重新发展和完善自我,让心灵得到成长。生活充实了,每一种不良情绪也被“摊薄”,负面情绪就不会集中爆发。如果还是感到痛苦或烦恼则需要找专业人士帮助解决。
“其实早就意识到购物上瘾的坏处,现在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已经有所缓解。”乔凤告诉记者。同时她也在互联网发帖求助,因此熟识了一些相同经历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招、监督,共同戒除“购物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