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竟会上瘾 当心“体形嫌恶症”在作祟
目录:
第一章:整容会上瘾 “体形嫌恶症”在作祟
第二章:盘点整容心理误区二三事
第三章:你所不知道的整容心理学
现在的女人,都追求完美,动不动就跑去整容,这是一种典型的整容心理“体形嫌恶症”作祟。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何为体形嫌恶症,如何正确的看待整容心理学,以及怎么样摆脱这样的怪心理。
整容会上瘾 “体形嫌恶症”在作祟
典型案例:莫名其妙的整容心结
你知道吗?很多人整容都是由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心结在作怪。怪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来看两个真实案例。
24岁的何明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小伙子。他说自己是小个子,没有男子汉的风度,那天在镜子里又突然发现自己长得还很丑,特别是鼻子又小又扁,很不美观,就想去整整鼻子。他妈妈却说他的鼻子挺好的。可是直到今天,他还是嫌自己的鼻子不好看,就想到了整容。他去了一家整容医院,大夫说他的鼻子没有问题,让他慎重考虑。他问:我究竟要不要做手术整容?
这是怎样一种心理,好好的一个小伙子为什么要和自己的鼻子较劲?
曹辉是26岁的医学研究生,身材高挑,容貌清秀。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却说自己长得很难看,很丑。她觉得自己嘴歪,嘴巴不好看。可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一点儿也没看出女孩的嘴部有什么异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大概初中的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嘴巴歪了,家人和医生却说没什么问题,为了应付她,医生采取针灸治疗。后来,她自己给自己针灸治疗。一天,看到有关整容的信息,她好像找到了希望,决定去整容。但是家人都反对。她问:我究竟要不要去整容?
这又是怎样一种心理?好好的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嘴巴过不去?
心理解析:都是体形嫌恶症惹的祸
何明和曹辉想整容的心结,在心理学上叫“体形嫌恶症”。所谓体形嫌恶症,主要表现就是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外表,心理上很嫌恶自己躯体的某部分。一般来说,男性往往嫌自己的鼻子不够高或下端正、自己的性嚣不够大、自己的个子不够高等等,女性往往会觉得自己的嘴巴不好看、乳房太小不性感、身材肥胖不苗条等等。因此,男女整容、整形往往与这些部位有关,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男人整容多爱整鼻子,女人整容多爱整嘴巴。
这又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体形嫌恶症往往也有其性的象征意义。鼻子是身体“突起”的部位,因而具有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意义,让人容易在潜意识里联想到男性生殖器。嘴巴是身体一个开口的洞,因而其有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意义,让人容易在潜意识里联想到女性生殖器。在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男人的鼻子可以让女人感到有性感,女人的嘴巴可以让男人感到有性感。因而,鼻子常为一些缺乏男性性别自信的男人所担心,嘴巴常常为那些缺乏女性性生别自信的女人所担心。当然,嫌恶白己个子太矮,嫌恶自己身体不苗条,也是对自己性魅力担心的表现。而对乳房或阴茎的担心,更直接地反映了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那么,人为什么会出现体形嫌恶症呢?
何明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课间和同学在厕所一起小便,被一个同学大声取笑,你们快来看,他的小便”怎么这么小!从此,何明总为自己的生殖器感到羞愧、痛苦,不敢去学校的厕所了。直到高二,他才开始和女孩子交往,但没想到第一次写字条就遭到拒绝。从那以后,他就发现自己的鼻子有问题。
曹辉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且对她的要求又特别严格,无论她做什么事情,父母总是不满意,总是挑剔。这对曹辉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让她从小就没有安全感,很自卑。在中学的时候,她经历过一次朦胧的初恋。
可是那个男孩后来扔下她,跟另一个女孩好了。从那时候开始,她感到自己很丑,觉得自己的嘴巴有些歪。
就是这样,由于存在体形嫌恶症的人往往曾在性心理方面遭受挫折,从而影响了性别自行及整个人的自信。
心理对策:整容之前先整心
无论从心理咨询的案例,还是从美容医院的信息看,上述两个例子都并非个案。那么,假如你是其中之一应该怎么办?最佳的做法是整容之前先“整心”。
整心策略之一:认知调节
首先,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这就需要学会换一个视角看问题。看自己,看生活。当然,也包括重新认识并发现自己的性别魅力。这样,就会逐渐走出认知误区,重新认识自我,也就学会了自我接纳。人一旦转换视角接纳自己了,那么,胖是丰满,瘦是苗条,矮是敦实,高是挺拔,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就不会跟鼻子或嘴巴过不去了。
其次,注重内在魅力,发挥内在魅力,一个人真正的魅力来自内心,发挥内在魅力才是根本。比如,你虽然其貔不扬.却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珍视、欣赏自己的才华,并觉察到别人对自己才华的赞赏和羡慕,就有可能悦纳自己;假如你能力平平,你可以聚焦在个人的人格上,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心地善良、为人宽厚,并觉察到周围的人由衷赞美和亲近的态度,也能帮助你悦纳自己。
整心策略之二:行为调节
首先,改变自己生活行为模式:但凡夺在体形嫌恶的人,往注缺乏自我接纳;但凡缺乏自我接纳的人,往往自我比较封闭。所以,要努力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来,增进人际交生(包括异性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对自己的接纳有助于强化自我接纳。
其次,采取专门方法遏制整容冲动。可以采取拖延法。有了整容的冲动不要立刻做决定,而是拖一拖、等一等。等上一个月以后,理智可能战胜冲动。还可以采取转移法,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将注意力转移去关注其他事情,以淡化整容意念,必要时,还可以在心理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化解心结。
盘点整容心理误区二三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对容貌进行修改:割双眼皮、隆高鼻子、削尖下巴……然而,有人因为心理偏差整容上瘾,对镜子里的自己怎么都不满意,希望通过整容拥有完美的脸满足自己的认同需要。存在这种整容心理误区的大有人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选择整容的人内心深处却有着各种不同的心境和需求,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几个案例。
事件一
25岁的小晶是一名职业模特,她拥有1.72米的身高,白皙的皮肤,清秀的五官。大学毕业那年,小晶整了第一次形——割双眼皮。随后的3年里,她陆续做了隆鼻、垫下巴、去眼袋、垫太阳穴,还做了4次瘦脸和8次抽脂,只要听说哪家医院的整形效果好她立马赶去。前不久,她又预约了下巴吸脂和拉皮除皱。她对医生的要求是,整形后吃饭看不到腮帮子,笑时眼角没有一丝皱痕。
事件二
王芬今年21岁,高考前不小心把鼻子撞了一下,从那以后,她总觉得自己的鼻子是歪的,每次照镜子都感觉别扭,甚至觉得呼吸也不顺畅。她先后跑了十多家医院要做整形,医生们发现她的鼻子很正常,均不同意手术。
事件三
24岁的余京对自己的宽脸形不满意,对范冰冰的瘦脸情有独钟。为了把自己整得跟范冰冰一模一样,她跑了多家整形医院,但医生们均表示“无法将她完全变成范冰冰”。某整形医院的专家说,每年仅该院接诊的就有200多人要求整成“范冰冰”。
小编寄语:上述几个事例都是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对整形的依赖,都属于整容心理误区。对于这类人,专家建议端正好整容的心态,在整形美容前先咨询心理医生。
你所不知道的整容心理学
随着整形美容行业的发展,我们相较于前人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前看似无法改变的容貌在当今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竟然能够发生令人惊叹的改变。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并且尝试整容,然而有些人却因此整容上瘾。
整容会上瘾 警惕“整容癖”
对于一个人选择以人工改造的方式来完善自身本来就无可厚非,因为整容行为本身是人对于美的一个追求过程,只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指向有关。而当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整容心理时,也无需带着有色眼镜。但当越来越多的重复整形美容新闻充斥我们的眼帘时,心理学家们对此表示担忧。频繁整形的她们,很可能是整容上瘾,患上了“整容癖”。
当然,必须指出,并非所有去整形美容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也不反对一些适当的整容。“整容成瘾”,或是“整容过度”,只是针对那些反复对同一个部位进行多次(两位数以上的次数)修改、或者把全身几乎都“修”了一遍的人。
“整容癖”源于偏执的心态
专家认为,“整容成瘾”者,主要源于偏执的心态:
一是不认同自我。受术者讨厌原来的我,不愿意看到她,甚至想丢掉她。把曾经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归咎为自我容貌,简单地说,就是不认同自我身 份,对于自己的出生、成长,还有自我的存在,都不接纳,但是那种不接纳的感觉又不足以以结束生命作为一种方式,于是受术者选择去尝试改变。
二是“心瘾”。受术者在手术结束后,效果满意,得到赞赏,之前积累的紧张等心理能量就会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如果一个人整容后产生的愉快感、满意感,远大于手术带来的痛苦感,以及对整容失败的恐惧时,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强化了整容的行为,于是一整再整。
三是不切实际。对整形美容手术过度要求完美,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类受术者其实是患有“幻丑症”的心理疾病,总认为自己长相丑陋,不断整形,不断追求完美,始终不满意整形结果。总试图通过整容来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心理钥匙 解开困扰
整容癖其实与购物癖等相似,都属于强迫症范畴,都存在强迫行为。面对这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更加偏执、焦虑,引发精神疾病等不良后果。
减缓“整容癖”所带来的困扰,专家有以下建议:
一、轻度患者采取自我放松。比如做深呼吸练习,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二、重度患者可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比如支持疗法。以小组治疗形式,有相同困扰的人聚在一起,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找出导致症状的原因,彼此支持,互相启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各自的问题。
爱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天性,但美是多层次的,它不单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绝对美丽,而是一种立体、协调的感受。因此,求美者在进行整形美容之前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自己的心态。
总结:整容虽然能让你变美丽,但是对你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不要动不动就跑去整容,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整容心理学,整容前,大家还是先整整心态吧。(文章原载于《大家健康》,刊号:刊号:2012/02,作者:林永,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若悠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