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小妙招让身体轻松度秋天
刚刚过了立秋,很多人认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从烧烤模式到汗蒸模式,夏天的痛苦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说得完的。夏天,我们都知道要养脾胃,而秋季,则是最宜养肺。立秋后,大自然的世间万物就开始慢慢发生改变,所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不仅仅是动植物,人体的阴阳代谢也亦如此,自然而然也逐渐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秋天是万物萧条的时节,同时也是为冬天做准备的“准备阶段”。身体的各方面都需要调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衣食住行了,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下面从这四点为大家梳理秋季如何养身。
衣
自古以来,养生贯穿我们整个生活。民间早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之道。因此,我们也不能太保护我们的身体,秋季穿衣在保暖的同时,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让身体适当地接受一下“冷冻”的滋味,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保健专家也提到,这其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区。真正的“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这是因为,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秋冻”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食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在饮食上不能继续摄入生冷的食物。应该慢慢转变,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此时的气候或许还会比较炎热,因为夏天还未真正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再者,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对于身体的调理很有一套。实际上,按照常理,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此时,经过了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住
有一句俗语,“早睡早起,方能养生”,这对于起居调养很重要。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 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所以,科学的预防和保健很重要。
首先,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 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行
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也虎视眈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所以,要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此外,到了秋季还适宜多做些户外活动,适当多些日晒,不同于盛夏只有清晨和傍晚略有一丝凉意,立秋后上午10点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动。在秋季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相宜,还可根据身体情况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类运动,周末还可尝试登山等户外活动。
结语:夏去秋来,季节的转换瞬间,很多人的身体大呼“吃不消”,各种疾病因此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正值秋天刚到之际,我们要给身体做好各种措施,打个“预防针”。当然生活的衣食住行也是特别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好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