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 健康常识

养生须重“调情志”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10-16 阅读: 553次

在养生方面,大多数人主要采用的是药食滋补、体育活动等两种方法,而对于“调情志”这一传统养生方法却并不重视。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祖国医学在阐述疾病的成因时,把七情太过解释为人体发病的内因。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说明情绪不良会破坏机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七情太过不仅伤“形”,而且伤“神”。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指出:“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唐代着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对待,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认为“行宽心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忿恨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而医家更重视调节情志,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将七情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虚劳之病的根本之点。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经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因此,当代的心理治疗也注重吸收传统医学中关于养心的理论与方法,以促进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未注明作者均因传阅太多无从查证。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投诉邮箱:tousu@ruoyo.com

本页标题:养生须重“调情志”

本页地址:https://www.ruoyo.com/jiankang/changshi/19690.html

若悠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