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绩效指标中缺什么
企业财务管理绩效指标中,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因其计量工具缺值,而显得指向有误,这在传统规模经济“本量利”观念下,显得不太严重,姑且有一定的阶段性使用价值。但是,一旦市场规模不经济效应出现,“后遗症”便被表现为管理绩效中的失值误导性。严重的便是“经济偏瘫”。
销售绩效指标中缺什么
以销售为导向的生产管理绩效是对的,但所设目标指标,欲要达成的效果不等于过程质量,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引导带动背后的各种成本控制控值,也不等同于收益水平,传统盈利能力易与其混为一谭,以为它就能代替办或代表了企业的收益水平。
销售净利率:这一关键绩效指标,以及相关的含义及计量公式,缺值表现在未将固定成本中和可变成本中,分别可以表现销售量额的市值水平,深层而更关键的衡量指标参于进来:如单位固定资产平均成本和单位可变资产平均成本。因为,似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已含盖了它们,抛开正常的增减成本量不说。关键是“本量了利而未量值或量了本利而未量值利”,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成本计量的同时,忽视着控制规模和收益双重对应的潜在指标:单位固定资产平均成本和单位可变资产平均成本和总成本平均比值。在规模经济中,销售净利率指净利(指税后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例如,甲公司净利是384万元,销售收入19200万元,销售净利率=(384÷19200)×100%=2%,它指的是每100元收入中含有净利的份额,这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而销售净利率与净利成正比,与收入可能成反比,企业要提高销售净利率,只有在收入增加的同时相应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保持不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销售收入增长率或销售比增长”计算公式为:本期销售收/前期销售收入;它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变化趋势。
“人均销售收入”计算公式为:销售收入/平均职工人数。
“人均净利润”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平均职工人数,它反映企业管理水平;
“人均资产总额”计算公式为:资产总额/平均职工人数,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销售收入增长率”或“销售比增长”中,本期销售收入/前期销量收入,其增长率,仅只反映收入状况,不等同于销售量额(收入)的单位平均收益值水平。因为,它才是定价的重要参照依据之一,但是,它又不是价格本身。而且,本期销售收入和前期销售收入之间,未能全程表现或特征体现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平均销售收入之间的量,可以是反差很大或很少的量,无法真实代表什么。
“人均销售收入”:人多了好呢?还是人均销售收入多了好呢?人少了好呢?还是人均销售收入少了好呢?这里似乎存有一定的悖论。谁都知道人越少越好,人均收入则越高,问题好象不在人的多少,而在收入多了就好。但是,销售量额(收入)中,单位平均收益值越低的收入越多,反而不怎么好。
“人均资产总额”:含不含固定资产?如果包含,人多了好呢?还是人均资产多了好呢?人少了好呢?还是人均资产少了好呢?这里好象又隐有一个悖论。谁都知道人越少越好?人均拥有资产则越多,那么说固定资产越多越好,那成本岂不是也水涨船高了。如果不包含,那样也许好吧。